大魏王侯_第三百四十三章 岛上日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三章 岛上日常 (第3/4页)



    这就是养不熟的狼,当你需要它看家护院的时候,最好是手里随时提着棍子。

    这个消息令昌文侯府也感觉不坏,在整个岛的格都中,昌文侯府没有伸过手来,但在棉布贸易中,昌文侯府会获得相当大的利润。

    这是对徐子先在政治人脉上的支持,还有早前投入的几十万贯钱,包括在匠人,技工,移民之事上的配合与帮助换来的。

    棉布生意如果大有可为,对昌文侯府来说当然也是天大的好消息,再好不过的好消息。

    而距离棉花成熟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很快了。

    岛上的定居点兴造并没有停止,只是没有那么庞大的规模了。

    更多的瓦工木作被派到几条溪流的上游,在那里在两个月内会兴造起大面积的纺织工厂。

    大量的水力织机和纺机会被逐渐建造和安装好,水流会带动轴承,然后转运棱机纱锭,将皮棉纺成棉线,然后织成设定好的布匹。

    水流不停,纺机和织机不停。

    这是水利纺织,英国在十七到十八世纪开始,从珍妮机开始。

    珍妮机的原理相当简单,原本的纺织机,特别是用手摇动的都是横放纱锭,而如果同时放置几个纱锭,用一个纱轮同时带动多个纱锭,纺织的效率就会一下子增加好几倍。

    如果将机器增大,多层纺织,从八个纱锭到八十个,也就是相当简单的事情。

    这就是珍妮机,看着是很简单的思路,事实上从有思路到建造成功,原发明者英国人哈格里斯夫从想到这个点子到把这机器造出来,用的时间是一天。

    在此前华夏的黄道婆,单脚踏机,其原理还是节省人力而不是提高效率,珍妮机才是真正的破时代的发明,从那之后,毛纺业,棉纺业,成为影响未来几百年的工业的基石。

    在珍妮机之后才是水力纺机,需要建造高大的厂房,用水流带动织机和纺机,原理上也很简单,也需要大量的工人照料那些机器,只是比每人一部织机要高效的多,产出也是要大的多。

    对建成工厂造出水力机器,徐子先向来没有丝毫怀疑。

    这东西的原理都相当简单,一个历史系的大学生当然学习过,甚至徐子先能画出珍妮机和水车织机的草图。

    当然不可能把每个零部件的构造都画出来,但大体的工作原理和模样是相差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偏差。

    一群普通的工匠都能按徐子先的吩咐把水力织机给造出来,更不必提还有傅谦这个杂学和匠学的大宗师在。

    试验机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试制过了,并且运作良好。

    现在则是开始大规模的兴造厂房,规划机器的安装点,大规模的制造业需要详细缜密的规划,英国人的工厂一般都会有几百部机器,几千个工人,东藩的纺织工厂可能会有更多的机器,更多的工人。

    毕竟是以两大侯府上百万贯的投入来做这件事,光是人力就有好几百人工匠和好几千的壮丁,在目前来说,这件事投入最大,花销最大,连李仪和孔和都每天带着人在工厂附近督工,每天需要的食物,工钱,包括购买机器和原材料的费用,孔和都是不打丝毫磕绊就下令拨付。

    所有人都明白,现在是十几万亩的棉田,几百万斤的棉花,未来是百万亩以上的棉田,几百万石的棉花产量和几百万匹上千万匹的棉布。

    若不是徐子先规划出来的这个宏伟蓝图,昌文侯府当初也不会迅速上了套。

    甚至徐子先怀疑,他和陈文珺的婚事,是不是陈笃敬也是拿这事当了筹码来说服昌文侯府的族人们?

    南安侯府的棉布主要会用来出口,这方面竟争不是很大。

    首先大魏境内拥有良好的种植棉花和纺织的传统,这和境外的情形不同。

    很多南洋的土著,树上能结椰子和香蕉,他们躺在树下等着果实成孰就不会饿肚子。过于炎热的天气影响了人们劳作的,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很难饿肚子,这使得他们在耕作纺织这些事上远远不及华夏人。这也是华人到了这些地方就能迅速打开都面,进而掌握当地经济命脉的原因所在。

    当然他们还是要穿衣服,甚至要求和标准也并不低。

    还有倭国,占城,真腊,这些国家也很热,但他们一样需要好棉布来裁剪成各式衣袍。

    他们可能会种植棉花,也可能坊布,但规模和产量跟不上。

    松江布也是一样的情形,大魏本土拥有良好的传统,不代表没有需求,事实上需求量还是相当的大。

    当然出口也是松江布赚取巨额利益的方式之一,从明到清,松江布一直出口到日本和吕宋,销量很大,算是主流的产品之一。

    现在大魏的松江布就是未来东藩布的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