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帝_第二百二十三章 友交而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三章 友交而信 (第3/3页)

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那么,象伯夷、叔齐,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

    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

    盗蹠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凶横残暴,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于天下,竟然活到高龄而死。他是遵行什么道德呢?

    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

    如果说到近世,有些人cao行不规矩,专门违犯法律,而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子孙都保有丰厚的产业。那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邪道,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奋力去做,反而遭受祸殃的人,是多得没法数的。

    我是非常怀疑的,如果说这便是天道,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

    《史记》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rou,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cao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4《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论语》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6“养虺成蛇”意思是比喻纵容敌人,任其强大起来。也就是养虎遗患。

    左丘明《国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7《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