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章 赎买之策 (第2/2页)
谚有云‘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也,如今各地已穷至末极,朕自应‘穷则变’,以求‘通则久’也。” 文一沾道,“圣上,‘民惟邦本’,”他道,“《尚书》有云‘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安懋笑道,“朕知道,‘民可近,不可下’,”他说着,又拍了拍桌上的那本折子,“但朕就怕错失良机啊。” 文一沾道,“依臣之见,待秋赋完纳,民乐农闲之时,圣上再颁此良方,则定可尽去天下之病矣。” 安懋抿了抿唇,道,“望承文卿之言。” 文一沾看了看安懋,又道,“臣再进一言……” 安懋道,“文卿不必多言,”他抚了抚桌上的折子,“今岁已然如此,既是丰年,各地便应以丰岁之法缴纳赋税,以常平之策籴粜栖粮,此事无须再议。” 文一沾犹豫了一下,尔后行礼道,“是,臣谨遵圣言。” 安懋点了点头,伸手又去翻搁在桌上的折子,“对了,周臧隐的文章,你可看过了?” 文一沾应道,“是,臣看过了,”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周公子特来拜访,与臣相谈甚欢。” 安懋“嗯”了一声,道,“那就好,”他道,“你既要入中书,就该替朕多帮衬着一些。” 文一沾心下一怔,尔后复行礼应道,“是。” —————— —————— 1桓次公就是桓宽。 《盐铁论》汉桓宽撰。宽字次公,汝南人。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皆请罢盐铁、榷酤,与御史大夫桑宏羊等建议相诘难。宽集其所论,为书凡六十篇,篇各标目。 2盐铁之议背后的政治斗争 因昭帝立皇后一事,上官桀父子、鄂邑长公主与霍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而桑弘羊为子弟谋官也屡屡被霍光拒绝。 于是,这几股政治力量就联合起来,试图推翻霍光的辅臣地位。 为了保证“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霍光开始酝酿盐铁会议,以使人们认识到这些理财措施的弊端和缺陷,并进一步从政治上打击桑弘羊,为压制桑弘羊社会舆论的支持。 盐铁会议之后,霍光成功利用贤良文学批评和打击了自己的政治对手,赢得了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经济上也使得官营政策有所收缩,罢黜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成为盐铁会议的一个最大赢家。 3《战国策》“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俗话说“凭借书本赶车的人,不能完全了解马的性情。根据古代礼法制定当今制度的人,是不懂得时事变化的。”所以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完全高于今世;效法古人的学问,不能够制定今天的制度。 4《尚书》中的五子之歌 “《书》曰太康失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 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 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 一能胜予。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太康处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竟至盘乐游猎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 有穷国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 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太康,在洛水湾等待他。 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诗。 其中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对我取胜。 一人多次失误,考察民怨难道要等它显明?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 我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 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5“栖粮” 《淮南子》“昔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馀粮,宿诸亩首。” 谓馀粮存放于田头。 后因以“栖粮”称颂丰年盛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