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帝_第二百七十六章 人师之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六章 人师之患 (第2/2页)

么开口呢?”他顿了顿,又道,“再者,孟子有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即使周大人客气一句,我也不能自命为周大人之师啊。”

    范垂文淡笑着开口道,“我记得,彭大人是最不喜欢‘老师’的,如今以‘师’自比,可见彭大人是当真不愿与周大人细说这其中关窍。”

    周胤绪奇道,“彭大人是信奉儒道二教的谦谦君子,怎会……厌‘师’呢?”

    彭平康瞥了宋圣哲一眼,宋圣哲依旧微微笑着,他见彭平康朝他看了过来,忙打出一张牌,并附和道,“我也好奇这个,今儿倒亏得周大人替我问出来了。”

    彭平康笑了笑,道,“方才,我听宋大人的言语间,是将乡间一众官吏比作昔年俘钦、徽二帝北上的金国蛮人罢?”

    宋圣哲作势掩口,“见笑了,见笑了,一时不妨的即兴之言罢了,诸位莫要往心里去。”

    周胤绪笑笑,伸手“吃”下宋圣哲刚刚打出来的那一张牌。

    彭平康笑道,“无妨,只是我私心里觉得,宋大人的比较,还不够贴切。”

    周胤绪打出一张牌,“金人侵大宋之国,辱二帝之尊,欺汉民之身,难不成,在彭大人眼里,这乡间官吏能比金人一般‘恶’吗?”

    彭平康笑着“吃”下周胤绪的牌,似玩笑般道,“这倒不然,”他淡笑道,“依我看,比起乡间一众官吏的所作所为来,昔年金人于大宋,倒还残存着几分‘无可奈何的善’呢。”

    周胤绪微笑道,“这话可从何说起呢?”

    彭平康笑道,“昔年金国于我大宋,是利尽交恶后的势不两立,且异国与异族之间的战争侵略本就为历史大势,即使金国再强,大宋再弱,可‘靖康之变’后,大宋汉民抗金北伐总是堂堂正正,宋高宗再如何高明,一纸‘绍兴和议’终究是担了百年骂名。”

    “可乡间官吏却不同,”彭平康微笑道,“他们在乡间的势力,比金国之于大宋强上百倍千倍,他们能侵人土地、夺人财物、占人子女,而乡民却只得忍气吞声,连想效仿宋高宗‘议和’的余地都没有。周大人且想,这乡官乡吏之于乡间庶民,可不是比金人之于宋人还要‘恶’上百倍千倍吗?”

    范垂文淡笑道,“彭大人有些言过其实了罢。”

    周胤绪顿了一顿,道,“……那么,彭大人厌‘师’又从何说起呢?”

    彭平康打出一张牌,微笑着应道,“因为依我看,这‘老师’之于‘学生’,有时能比乡间官吏之于庶民还要‘恶’上千百倍呢。”

    ——————

    ——————

    宋圣哲说的“宋徽宗北上携带的三件至宝”是杜撰出来的历史梗

    “孔圣人穿过的屐”和“汉高祖斩蛇的剑”在晋代就连同“王莽的头”一起失传了

    元康五年时,武库起火,张华怕有人乘机作乱,先派兵把守周围,然后才安排人员救火,所以历代珍藏的宝物以及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剑、王莽的头、孔子穿的屐等全被烧毁。当时张华看到汉高祖的斩蛇剑穿透屋顶飞出,不知去向。

    《晋书》“武库火,华惧因此变作,列兵固守,然后救之,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

    “汉宣帝系的身毒国宝镜”是《西京杂记》里的梗

    汉宣帝幼时被收系在郡邸狱时,胳臂上还佩戴着祖母史良娣编织的彩色图案的宛转丝绳,上面系着来自身毒国的宝镜一枚,宝镜像八株钱那么大。传说这枚宝镜能照见妖魔鬼怪,能够佩戴它的人会得到天神的祝福,因此宣帝从危难中得到了解救。

    《西京杂记》“宣帝被收系郡邸狱。臂上犹带史良娣合采婉转丝绳。系身毒国宝镜一枚大如八铢钱。旧传此镜见妖魅。得佩之者为天神所福。故宣帝从危获济。”

    汉宣帝即位后,每每拿起这枚宝镜长时间地感叹呜咽。他曾用琥珀装饰的竹筐装宝镜,用戚里出产的织成锦包裹。汉宣帝驾崩后,宝镜不知哪里去了。

    《西京杂记》“及即大位。每持此镜感咽移辰。常以琥珀笥盛之。缄以戚里织成锦。一曰斜文锦。帝崩不知所在。”

    “身毒国”是我国自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之间对印度河流域一带的音译称呼,其名从波斯语“hdu”或古希腊语“du”音译而来,原文为梵语sdhu,其地域范围大约就是如今的印度,与古代中国分处青藏高原两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