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帝_第二百八十一章 风入松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一章 风入松曲 (第2/2页)

面赐蔡裔绯衣。文济班裔上,独衣绿,欲以此激之。又置新琴阮于前,令抚之,旁设绯衣、金帛赏赉物以动其意,朱文济终守前说。”“宋太宗又遣中使押送其于相府,召近臣同听。朱文济不得已,取琴中七弦抚之。近臣闻而问之曰‘此新曲何名?’”纪洵美看向彭平康,目光灼灼,“朱文济答曰‘此古曲《风入松》也’。宋太宗赞其风骨清秀,后赐绯衣以嘉之。”

    彭平康抚掌笑道,“好一曲《风入松》。”他微笑道,“不过依我看,朱文济此人,寻常人断不可轻易学得。”

    纪洵美笑道,“彭大人说得是,毕竟宋代君王一向宽宏士大夫,与今日‘rou食者’尚不可同日而语。”

    彭平康笑了一声,道,“倒不是这个缘故。”

    纪洵美一怔,便听彭平康悠悠道,“宋太宗增弦改制,是因其得国存疑,宋太宗以‘改弦’自比周文王、周武王,朱文济虽守其所学,却并未领悟宋太宗此举之下的另一层政治深意,好在其生于大宋一朝,宋太宗并未与他为难。”彭平康说着,笑容愈盛,“若是寻常的冲澹人像这般贸贸然去学他,即使‘不好荣利’,恐怕也无法全身而退啊。”

    —————

    —————

    1关于弹古琴用不用假甲

    古琴不用假指甲,这是古琴与古筝的一大区别。

    不用假指甲的古琴,弹起来人与琴接触得更为直接紧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指甲的磨损。

    古琴弹奏中特有的吟猱绰注,需要左手大指半甲半rou处长时间或急或缓的与琴弦摩擦,轻则磨出坑道,重则还会断裂。

    所以古人弹琴,有一套专门的护甲方法。

    《与古斋琴谱》“以生姜白芨等分,切片,水熬浓,蘸指甲上,久渐坚硬有力。”

    古琴弹奏者的指甲的理想是“两圆”即竖向前后圆、横向左右圆,且质地硬实为佳。

    右手一般要留出一点真指甲,右手大、食、中、名四指要留出长手指rou头二至三毫米。

    如果右手完全没有指甲,则声音较为混沌、发闷。如果右手指甲太长,弹出的声音会太干、太燥。

    左手不宜留指甲,因为左手是用来按弦的,尤其是左手大、食、中、名四指,左右手的两个小手指不作要求。

    2《琴集》“《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也。”

    《世说新语》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3风入松·心心念念忆相逢

    宋·晏几道

    心心念念忆相逢。别恨谁浓。就中懊恼难拼处,是擘钗、分钿匆匆。却似桃源路失,落花空记前踪。彩笺书尽浣溪红。深意难通。强欢殢酒图消遣,到醒来、愁闷还重。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意须同。

    4“宋太宗改琴弦”

    《续资治通鉴长编》朱文济者,金陵人。善鼓琴,为待诏,性冲澹,不好荣利,专以丝桐自娱。

    太宗令待诏蔡裔增琴为九弦、阮为七弦,文济执以为不可复增,蔡裔以为增之善。

    太宗曰“古琴五弦,而文、武增之,今有何不可?”

    文济曰“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弦,实无所阙。”

    上怒斥出,后遂增琴阮弦,令文济抚之,辞以不能。

    上愈怒,面赐蔡裔绯衣。文济班裔上,独衣绿,欲以此激之。

    又遣裔使剑南、两川,获数千缗。裔甚富,而文济蓝缕贫困,殊不以为念。

    上又尝置新琴阮于前,令抚之,旁设绯衣、金帛赏赉物以动其意,文济终守前说。

    上令文济及裔赍琴阮,遣中使押送相府,召近臣同听。

    文济不得已,取琴中七弦抚之。

    丞相问曰“此新曲何名?”

    文济曰“古曲《风入松》也。”

    上嘉其有终,亦赐绯。

    济风骨清秀,若神仙中人,上令供奉僧元蔼写其真,留禁中。

    这里宋太宗要将七弦古琴增加二弦,变成九弦古琴,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怎么正确。因为古琴琴音的主要音区是低声部,本身的音域已经足够演奏了。如果加上两根琴弦,琴面必然要加宽,从古琴的演奏方法来看,左右手的动作幅度也要加大,那么要综合应用古琴特有的吟猱绰注手法的话,增加的两根琴弦确实就变成了琴的累赘。

    而这里宋太宗“改弦”的原因是“古琴五弦,而文、武增之,今有何不可”,显然就是要以此自比周文王、周武王,认为自己是圣哲贤君,而朱文济这里回答说“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弦,实无所阙”,从政治意义看来,就是在说宋太宗“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圣君你是配不上的”。

    所以这则典故里提到宋太宗后来对朱文济“嘉其有终,亦赐绯”、“令供奉僧元蔼写其真,留禁中”,可以说确实十分地宽容大度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