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帝_第二百九十一章 就诗论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一章 就诗论典 (第2/2页)

儿子以为,圣上为国赋军费计,定会再出清整土地之策。”

    周惇闻言不语。

    周胤微的视线依旧游离在别处,“虽不知圣上将出何一策,但儿子料想,圣上其策,必定同现下陡然叫停‘投献’一般,物议沸腾,后患纷纷,各地官员皆私心不平……”

    周惇道,“我明白了,”他淡淡道,“你的意思是,若是你大哥现下就出言赞成‘以财佐军’,待圣上后策一出,即使眼下你大哥未得落下不是,往后却再难有斡旋的余地了罢。”

    周胤微轻轻地点了下头,道,“不仅如此,就连父亲您若想出言规劝,恐怕也再无立足之点了。”

    周惇滞了一滞,道,“这也难说。”

    周胤微道,“是不好说,”他淡漠道,“归根结底,这亦不过是儿子自己对时政的一点猜测而已,圣上究竟会不会再出清整土地之策,也尚无定论呢。”

    周惇看了周胤微一会儿,道,“好,你既这么说了,我便再想一想罢。”

    周胤微侧了侧身,似是往周惇的方向觑了一眼,又像是将目光移到更虚无的一处去了,“儿子以为,大哥在外为官,行事须以‘稳妥’二字为上才好。上回圣上说要发兵时,三皇子便出言反对,若是这回父亲再……”

    周惇道,“我说了,我会想一想的。”

    周胤微点了点头,没再说下去。

    周惇默然片刻,伸手拿过周胤微方才赋诗的纸,道,“既然你作诗的意思是对的,那尾联的‘葵戍’一典也不必再改了。”

    周胤微一怔,下意识地应道,“是。”

    周惇反手拿起方才被周胤微搁下的笔,道,“我只替你换个诗题就是了。”

    ——————

    ——————

    1“东陵侯”就是秦末汉初的邵平

    《史记》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

    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

    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西汉十一年,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到了邯郸平叛。

    平叛尚未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韩信,此事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

    刘邦已经听说韩信被杀,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

    为此许多人都来祝贺,唯独邵平表示哀悼。

    邵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沦为平民,家中贫穷,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种的瓜味道甜美,所以当时人称它为“东陵瓜”,这是根据邵平从前的封号来命名的。

    邵平对相国萧何说“你的祸患从此就开始了,皇上风吹日晒地统军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刚谋反,皇上对您的忠心有所怀疑的缘故。皇上设卫队保护您,并非是宠信您,希望您辞让封赏不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军队,那么皇上就会高兴。”

    萧何听从了邵平的计谋,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2“葵戍”的典故

    《左传》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

    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期戍,公问不至。

    请代,弗许;故谋作乱。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连称,奉齐襄公之命和管至父戍守葵丘。

    两人是瓜熟时去的,齐襄公与他们约定,在第二年瓜熟时派人替换。

    一年后,齐襄公违反了约定,既不派人去接替,也不许他们离开戍地。于是,连称、管至父连同齐襄公的堂弟无知谋乱杀死了齐襄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