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帝_第三百零四章 求功名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四章 求功名签 (第2/2页)

   左瑞心下一松,忙又问道,“不知道长作何而解?”

    周胤微随口吟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太白此诗虽言虚名无益,但亦有不否事功之意。因而此签名为及时身退,却意在‘功成’二字,可谓是一支上签了。”

    左瑞展眉道,“果真如此?”

    周胤微笑着点了点头,复看了一遍签文,又道,“再看这‘鹤唳’二字,应是取自《诗经》中的《鹤鸣》一诗,其诗有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左公子得此上签,恐怕不日就要‘声闻于天’了呢。”

    饶是左瑞是个再敦厚不过的读书人,听了这话,也不免心中一喜,“若如道长所说,那可真是一支上上签了!”

    周胤微淡笑道,“还不能算作上上签。”

    左瑞奇道,“道长何出此言?”

    周胤微将手中的签递还给了左瑞,微笑道,“‘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左公子若想为‘它山之石’,尚须寻得一块‘可琢之玉’才是啊。”

    ——————

    ——————

    1行路难·其三

    唐·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士,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有口”,反用伯夷、叔齐典故。

    《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含光”,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贵无名”,以无名为贵。

    “子胥”,伍子胥,《吴越春秋》“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遂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

    “李斯”,《史记》“李斯喟然叹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

    “华亭”二句,用李斯典故,《史记》“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秋风”,用张翰典故,《晋书》“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为大司马东曹掾。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时人贵其旷达。”

    2“鹤唳华亭”

    《晋书》晋吴郡人,字士衡。

    服膺儒术,词藻宏丽。

    祖逊,父抗,世仕吴。

    吴亡,机闭门勤学,作辩亡论二篇,以述吴之兴亡,及其祖若父之功绩。

    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

    华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

    后事cd王颖,受命讨长沙王乂,拜大将军,授河北大都督。军败被谮,颖使收机,机曰“华亭鹤唳,可复闻乎?”

    遂遇害。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

    陆机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

    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

    年轻就有奇才,文章当代无双,信奉儒家学说,举动都合乎礼仪。

    陆机二十岁时吴国灭亡,陆机退居故里,闭门勤学,这样共过了十多年。

    陆机的祖父父亲都是吴国将相,在江表有大的功勋业绩。

    到太康末年,陆机和弟弟陆云都到了洛阳,拜访太常张华。

    张华向来看重他们,还说“讨伐吴国的战役,好处是得到了这两位青年才俊。”

    太安初年,王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伐长沙王乂,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之职,军败被谗言造反,司马颖派遣使者收押陆机,陆机说“华亭的鹤鸣声,哪能再听到呢?”

    尔后被害。

    3《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此处“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玉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