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4节 (第3/4页)
:“皇上英明,臣弟明白了。” 李元昊再次叫李济迁起身,命内侍拿了清水和药物帮李济迁清洗伤口敷药包扎,又赐了座位,这才问道:“朕觉得这次兵败应该是中了圈套,你确定情报无误?” 李济迁起身又要下跪,李元昊制止住他道:“坐着回话便是。” 李济迁道:“绝无错谬,前番七八次我军深入宋境抢夺宋朝廷运送的物资,人数,车数均丝毫不差,都是宋境内的内应给的消息,这次的消息来源还是那些人,绝不会有错。” 李元昊沉思道:“那就是说,这次宁明的对手是个厉害的人物,押送的将领是何人?” 李济迁道:“事后我派了斥候探查了一天一夜,回禀说当时大战之时有延州狄青在场,另有一人好像比狄青的官职大,名字叫做……好像叫做苏锦,对……就是苏锦。” 李元昊惊道:“狄青在场?这一定是中了圈套了,狄青在延州,怎么会出现在运物资的队伍中;不过若参战之兵只有这一千五百,便是狄青带队也赢不了,难道是这个苏锦设下的计谋?” 李济迁道:“臣回去后即刻打听这个苏锦的底细,再行回禀皇上。” 李元昊道:“也好,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朕不给宋人些颜色看看,这口恶气决不能咽下,你既来了,朕便招张元、吴昊、野利荣仁、野利遇乞等人来商议对策,朕要亲临前线,对宋人的无礼行为给予迎头痛击,以报复此事。” 李济迁赫然站起道:“臣愿为先锋,为皇上扫平障碍,一雪此耻!” 第七二四章食藤 庆历二年七月十五,苏锦正式从泾原路使兼知渭州的王沿手接过渭州府的大印,诸般事宜交接之后,王沿也离开渭州回京,早在苏锦的任命下来之后不久,朝廷便已经下旨招王沿回京,授龙图阁直学士衔加刑部郎职;后来王沿又历任虢州知府、知河府等职位,最后加太少保致仕荣归,那已经是以后五年之后的事了。 渭州府衙在城心的一座广场边上,这座广场其实也是城最大的兵营——营驻扎地,整个泾原路的地盘确实不小,辖下有渭州、泾州、原州、兰州、德顺以及河、熙三线,但实际上最为重要的前沿州府便是泾州原州和渭州了,因为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将兰州德顺等地与西夏隔开,这座山便是苏锦来时路上所见到那座大雪山,此山南麓称为陇山,北麓叫做盘山,正是这座大山将泾原路分割成东西两部分,渭州原州和泾州便在其东麓的平原之上。 整个泾原路驻兵约五万余,渭州是路治所在之地,所以驻兵稍多,约为两万余人,渭州也是最大最坚固的城池,说是最大只是相对而言,整座城市实际上只有两横两纵四条主街,其余的都是小巷里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亦不过三里之遥,其实是个比庐州还小的城市。 这也比较能够理解,毕竟西北边陲,苦寒风沙之地,城池也不会有多么的大,人口不多,城池也没必要很大。 只不过那是以前,如今却是个大麻烦事,为了防止西夏骑兵的劫掠和sao扰,行范希筑城固守之策,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被集到城市来,小小的渭州城竟然连兵马在内聚集了十万多人居住,整座城市顿时成了个熙熙攘攘的大集市,成天的喧闹不休。 苏锦来此第二日便带着人上街去巡视,不出所料,城的商铺少的可怜,就算偶尔有几家,也都是商品寥寥,货源奇缺,这也不意外,战事蜂起,自己带着大队人马来此都险些被劫,更何况是商贾梯队,更是不敢轻易的行商到此。 城南是百姓的集居住区,里边乌七八糟臭气熏天,衣着破烂面黄肌瘦的百姓们眼神呆滞的拢手站在满是污水粪便的小巷里,默然的着苏锦等人经过;小孩们一个个黑炭头一般的拖着鼻涕跟在苏锦等人身后热闹。 再这些房,大多数是各种简易搭建的窝棚和土房,只能起一个遮蔽的作用,慢说御寒挡雨,便是简单的防风沙也做不到。 苏锦的眉头大皱,王沿身兼路使之职,无暇顾及城的事务,都是由通判徐威来负责,那这个徐威来也是没有尽职尽责,城里弄得一塌糊涂,来并没有上心的去做。 “徐通判,城如此杂乱,你们就没想治理一番么?”苏锦转头问道。 徐威是个大胖,肚腩都能挡住自己的脚面,跟随苏锦等人走了大半个城市已经是大汗淋漓呼哧哧的喘气,脑里尽是埋怨这位新来的少年知府没事干跑来巡街,府衙一干当地的官员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