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8节 (第5/5页)
你们都知道宋人的嘴皮子一个个赛过千军万马,咱们党项人只会刀枪说话,战场上见真章,跟他们磨嘴皮子必输,而如何让宋人乖乖闭嘴,接受我们的条件不敢讨价还价,只有靠一场压倒性的胜利才能让宋人明白,我们和他们讲和是施舍而非无奈,这样便能取得更为优厚的条件,朕也是为了大夏的利益着想呢。” 野利兄弟若有所思,李元昊说的不无道理,一场大胜之后再和谈,无异于对大夏来说更有体面和好处,常言道打打谈谈谁打的狠,谁在谈判桌上的腰杆便更直,李元昊这次借机报复,实际上是想以一场大胜体体面面的结束两国的战争,这也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李元昊见野利兄弟似有触动,忙趁热打铁的道:“两位统领,此战过后,朕答应你们回兵耕种之请求,也会立刻和宋人和谈,咱们休养生息个三五年,待时机成熟再攻大宋,到时候朕让两位统领一个做汴梁王,一个做应天王,让你们好好的享受下半辈子。” 野利遇乞叹了口气道:“什么汴梁王应天王的,我兄弟二人也不敢奢求,若真能完成统一大业,我二人自然是解甲归田回去骑着马儿放牛羊去,倒也惬意的很;也罢,皇上说的也不无道理,咱们便干宋人一票,打疼他们,对和议将会更加的有利。” 李元昊长舒了一口气,这两人同意了,他人的反对便毫无意义了,再有反对的,李元昊会毫不犹豫的砍了他的脑袋;李元昊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除掉这二人,这两人对自己确实重要,但也是自己最大的威胁和障碍,决不能让这两人左右自己的行动,把自己当傀儡来摆布。 第七五七章战备(四) 既然野利兄弟不再反对,其他人识趣的转变风向由反对便为赞成,既然要打仗,进攻的方向便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李元昊的想法,这回应该是那块骨头硬便啃哪一块,既然要打大仗,便打宋朝的痛处,最好的目标莫过于最近表现的颇为活跃的鄜延和环庆两路;范仲淹坐镇此处,又有个戴面具的狄青曾经一度率兵攻下了宥州城,虽然很快就被打的退了回去,但是着实让大夏君臣恶心了一回。 对于李元昊建议,野利兄弟暗自摇头,这是好大喜功的老毛病在作祟,鄜延和环庆在东线,乃是距离宋都汴梁最近的一道屏障,宋军在西北的十五万军队一大半都布置在鄜延环庆两路,正是要死守拒敌之势,若是轻易的便被突破了那还了得。 相比较而言,西路的泾原路和秦凤路虽然号称亦有十万雄兵守备,但其实真正能打的不会超过五万,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唯一可虑的是身在秦州坐镇秦凤路的韩琦。 对于韩琦和范仲淹两人,宋朝军中早有歌谣流传“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这样的歌谣西夏军中早有耳闻,实际上虽有些夸张,但倒也说出了些实情,有韩琦和范仲淹这两人扼守西北,确实让西夏军队不敢造次;虽然好水川大胜之后,李元昊曾派人送信给韩琦和夏竦道:‘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跟韩琦、范仲淹、夏竦打过交道的前线众将心里都明白,宋朝镇守西北的几名官员是何等的可怕。 不过这一回出言反对的倒不是野利兄弟,而是殿下的一名汉臣名叫张元,此人本是宋朝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在当地也算是颇有才名,博得了当地人“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的赞誉。 只不过,此人的运气似乎差了些,参加数届科举累试不第,于是他自视才能难以舒展,遂决心叛宋投夏,仁宗景祐年间,也是元昊建国前的广运、大庆年间,与好友胡昊听说李元昊有立国称帝大志,就来到西夏,此时才改名为张元,其胡姓好友改姓名为吴昊。 来到兴庆府之后也是毫无门路,在满是党项人的西夏国中,汉人的地位可能比骡马猪狗也搞不了多少,于是二人终日饮酒闲逛,有一日在一家小酒馆中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巡逻者见到后,知道他们不是夏人,因为吴昊名字中的那个昊字和元昊相冲,于是便将他们拿下送予元昊。 元昊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为何进入夏境时,二人大声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后受唐朝皇帝赐姓李和宋朝皇帝赐姓赵,可谓一人多姓,这等于是在揭李元昊的伤疤,犹言李元昊反复无常;本来搁在平时,这种话一出口便是被砍头的命运,可是那一天李元昊正好上了个久慕已久的人妻,心情正爽,不但没怪罪还释放了他们并且委以重任。 二人投夏后颇得信任,李元昊称帝建国后不久,即任命张元为中书令,之后吴昊也被重用。张元远在其家属被宋朝羁縻随州的时候,李元昊派间谍矫宋朝的诏书竟然成功的解救了张元的家人,这更让张元死心塌地的为李元昊效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