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2页 (第2/2页)
忠良发去书信感谢,并告诉王孟若天子怪罪,他必然挺身代罚。此后忙于战事,二人再无通讯。兴正元年,安清玄登基,同年宣布解除海禁,鼓励民间贸易,走私集团取得了合法身份,倭寇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卫忠良结束了斗争,回洛京前,他顺路去苏州拜访王孟,经由这次拜访,卫忠良才知晓当年事情全貌,也惊讶王孟竟然一直隐瞒不报。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他决定闭口不谈,但在天子于大殿上揭露王孟的罪行前,他对王孟贪污税粮一事并不知情。之后卫忠良再见到王孟便是王孟回京之后。 纸张铺好,花千宇又重新将之收成一叠,放进比纸张还大一圈的信封中,双手捧着信封,将之递回肖正手上——肖正愿意把早已封好的信封再拆,而没有固执地让他看内容相同的抄本已是宽容,他也就不让这重要的卫忠良亲笔的供认状在他手上停留太久,用行动展示对长官的恭敬态度。 肖正接过信封,讶然问:“都看清楚了?”照方才所见,花千宇几乎是一眼便看尽了一页黑字,虽说每页纸的内容也不多,但肖正想这点时间还分不好句读。 花千宇应声:“是,字迹工整,内容详尽而无沉余。”看似诚恳,实则把罪责推得干干净净。 不知为何,即便没有证据指向卫忠良,花千宇仍对他抱有极大的怀疑——也许是他看着太像好人了,这份手书也太过完美了…… 花千宇垂下眼帘,视线落在肖正手中的信封上。 “如此大事,卫尚书自然是不能随便应付。”肖正说着,同时心中赞叹花千宇不愧天才之名,就连阅读的速度也超乎常人。 “肖御史到访前,卫尚书可知还有份供认状要写?” 肖正摇头:“陛下在大殿上都不曾表示卫尚书需要配合调查……但也许卫尚书心里有了预想。” “可有废稿?” “监察所见便是初稿。”既然是供认状,哪有让人将辞藻一再修饰的道理? 得到答复,花千宇又问:“这纸上所述,肖御史查证得如何?” “遗憾王中书一死,少了对证,二十多年前的事,能找来询话的人不多……提起当年之事,那些人都说过去心中崇敬王中书,更信任他之为人,对他的命令不曾怀疑。失踪的张刺史的属官大多也都说不知内情,只以为那多收的粮食都被运回了京……质疑者都被以犯上之名投进了牢狱,困在牢狱中,能获得的情报有限。” “粮食运进粮仓,再运出时便少了数百石……说不知情,到底是太过信任,还是掩饰得太好?掌粮仓和赋税的判司呢?” “失踪。” “又是失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