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34章 大水喉 (第1/2页)
“每年金像奖典礼的花费,要四五百万港币,包括嘉宾的接待、典礼、酒会活动。 这笔钱通常来自电视转播权和赞助,近些年行业衰退,经费上很拮据的。今年电视台只肯出50万,根本不够嘛!” “电视台为什么压价呢?” “收视率低,低就招不到广告,招不到广告只好压转播费。最后由香港电影基金拨出二百万,才解了燃眉之急。” “那也不太够啊?” “对啊,所以一切从简。有个颁奖嘉宾,我不讲是谁了,她就很体谅,表示自己拿一半的接待费。 哇,以前怎么敢想?就很尴尬。” 在刚落成的香港电影资料馆内,文化沙龙的样式,底下有些媒体和观众。 台上五人,包括许老师。 讲话的正是舒琪,他虽然发起了金像奖,却早已远离了组织者角色,由“香港金像奖协会”全权负责,现任主席是程龙。 他直言不讳,道:“去年票房第一《碟中谍2》,3613万。第二《玩具总动员2》,3573万。第三才是本地片《孤男寡女》,3521万。 这种情况一点不奇怪,整个行业都在下滑,民众对电影的热情消减。原因老生常谈,海外市场丢失,不守商业信誉,作坊式生产等等…… 其实港片的水准并未下降,但外部变化太快,我们没有跟上,还是老脑筋。” “那你对今年的《少林足球》怎么看?” “票房肯定会爆,但治标不治本,我对香港电影持悲观态度。”舒琪道。 “陈先生有什么看法?”主持人问。 “我想说体量这个概念,现在各地市场都受到好莱坞冲击,香港、台湾的体量都不够强大,争不过人家,市场只能被抢走。 但并不完全是坏事,华语电影,我指的是商业片,缺乏专业精神和工业化制作。我们要学习好莱坞的长处,用来发展华语片。 比如哥伦比亚,我担任亚洲区的制片总监,我们出资金,集合华语电影人才,拍摄优秀的本土作品,或国际化作品。 我觉得是目前的出路。”陈国傅道。 “那你不怕对好莱坞形成依赖,尾大甩不掉?”许非笑道。 “等我们掌握了先进的理念和制片模式,自然就不用依赖嘛。” “可你没资金啊!你现在靠好莱坞投资,等自学成才把人家一甩,拍拍胸脯说行了……可钱呢?钱从哪儿来?” “我认为是这个逻辑,我们交流一下……” 舒琪扶了扶眼镜,道:“陈先生的意思是,我们先借助好莱坞的力量学习、提升,先出好作品。 既然好作品有了,投资方的信心也会增加,到时候环境也会变好。” “对对。”陈国傅点头。 “环境指什么?” “市场。” “哪里的市场?香港?台湾?干掉好莱坞,抢回最高票房1.14亿的本土市场?你们有信心打赢《铁达尼号》? 还是说服老板投资5千万,拿个6千万的票房?或者抢回东南亚自留地,或者像嘉禾那样进军美国?” “……” 全场尴尬。 香港票房最高的是《铁达尼号》,1.14亿,被本土电影人视为天堑。而台湾、东南亚以前是港片的主要销售地,现在也被好莱坞攻占。 许非毫不留情的揭短,让底下议论纷纷。 主持人见状,赶紧道:“这位许先生我再介绍一下,大陆的著名电影人,出品过《风声》《天下无贼》《天龙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