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1-7册)出版精校版_第125章 吾心安处打个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5章 吾心安处打个盹 (第6/18页)

道:“陈平安骂过泥瓶巷的小鼻涕虫吗?”

    顾璨笑了,也哭了。

    原来是这样啊,陈平安的道理,就这么简单啊。

    陈平安这趟青峡岛之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其实顾璨走或留,都无关大局走势,事实上如今陈平安也改变不了太多,幕后有些事情,无论是大骊苏高山的举措、书简湖的变天,还是那拨宫柳岛修士的谋划,陈平安只要还不愿意离开东宝瓶洲中部,顾璨身在哪里都一样。

    可是顾璨自己愿意留在青峡岛,守着春庭府,是最好。

    陈平安撑船而去。

    在绿桐城登岸,之前渡船经过那座祖师堂都已被拆烂的芙蓉山,当初火龙现世,气焰冲天,丝毫不逊色那条泥鳅的翻江倒水,书简湖境界足够高的有心人,都误以为是顾璨的大道之敌露面了,会爆发一场水火之争,只是没有想到那拨传闻是大骊粘杆郎的外乡人,选择收手离去。

    不过之后倒也没让人少看了热闹,那位云遮雾绕惹人猜疑的青衣女子,与一位眉心有痣的古怪少年,联手击杀了朱荧王朝的九境剑修。据说九境剑修不但rou身体魄沦为食物,就连元婴都被拘押起来,这意味着两位“颜色若少年少女”的“老修士”,在追杀过程当中,留力极多,这也更让人忌惮。

    击败一位地仙,与斩杀一位地仙,是天壤之别。

    陈平安登岸后,从客栈取回了那匹马,又去那间陋巷铺子买了几个皮薄馅多的rou包子,饱餐一顿,这才赶路去往与梅釉国接壤的石毫国东南边境。那座关隘名为留下,在历史上小有名气,众说纷纭:有说是朱荧王朝的开国皇帝曾经在此,成功挽留下了那位被誉为“半壁之功”的寒族谋士;也有说是朱荧王朝历史上最强大的元婴剑修,心灰意冷,在此悟道不得,最终仍是无法跻身上五境剑仙,在山崖上以凌厉剑气书写“留下”二字,抱憾兵解。这使得东宝瓶洲中部的剑修,以及众多江湖剑客,都将这座藩属国的小关隘视为心中圣地,都会尽可能地走上一遭,瞻仰崖上“留下”二字的风采。

    陈平安在入秋前,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留下关,与等候已久的曾掖和马笃宜碰头。

    见着了陈先生一人一骑的熟悉身影,马笃宜和曾掖明显松了口气。

    一开始两人没了陈平安在身边,还觉得挺惬意,曾掖竹箱里边又背着那座“下狱”阎王殿,危急时刻,可以勉强请出几位陈平安“钦点”的洞府境鬼物,行走石毫国江湖,只要别招摇过市,怎么都够了,所以曾掖和马笃宜起先言行无忌,无拘无束。只是走着走着,就有些风声鹤唳,哪怕只是见着了游弋于四野的大骊斥候,都要犯怵,那会儿,才知道身边有没有陈先生,很不一样。

    有陈先生在,确实规矩就在,可是一人一鬼,好歹安心。

    那种感觉,曾掖和马笃宜私底下也聊过,却聊不出个所以然,只觉得好像不只是因为陈先生修为高而已。

    两人也敏锐发现,陈先生独自去了趟书简湖,返回后,愈发忧心忡忡。

    陈平安也察觉到这一点,思量过后,对他们坦诚说道:“来这里之前,我拿了两块玉牌,想要见一见大骊苏高山,但是没能见到。”

    曾掖没有往深处想,只是替陈先生感到有些失落。

    可是马笃宜却深知其中的云谲波诡,必然暗藏凶险。

    陈平安尽量以一种云淡风轻的语气,笑道:“很多事情,放在那边不动它,永远不知道答案。只要做了选择,就会有好有坏,现在就是坏的那个结果。没能见着苏高山,兴许谈不上打草惊蛇,不过肯定会被这位大骊主将挂念上了,所以接下来我们务必更加小心,如果梅釉国这一路,你们谁无意间发现大骊的随军修士,就假装没看见好了。放心,我们不至于有那性命之忧。”

    曾掖虽然点头,但难免心事重重。

    马笃宜却是个心宽如天地的,嬉笑道:“只要不被大骊铁骑撵兔子,我可不在乎,喜欢看就看去好了,咱们身上一枚铜钱也跑不掉。”

    陈平安无奈道:“你们两个的性子,互补一下就好了。”

    马笃宜瞪眼:“陈先生莫要乱点鸳鸯谱啊,我可瞧不上曾掖。”

    曾掖憨憨而笑,他也就是没敢说自己也瞧不上马笃宜。

    在留下关那处名胜古迹,他们一起抬头仰望刻在一堵如刀削般山崖上的擘窠大字。

    山崖下,稀稀落落,多是一些需要过关的石毫国、梅釉国行商,并且大多年纪不大,希冀着返乡后,以此作为炫耀的本钱。至于上了年纪的商贾和老江湖,崖上“留下”二字,早已看过了无数遍,真留不下他们了。

    陈平安三骑刚刚拨转马头,正好一伙江湖剑客策马赶来,纷纷下马,摘下佩剑,对着山崖上的二字,毕恭毕敬,鞠躬行礼。

    其中老者,为马队中的其余年轻子弟,大声诉说此处古迹的历史渊源,慷慨激昂,当然少不得要为他们用剑之人美言几句。年轻男女们,听得一个个神采飞扬,心情激荡。

    多半是一个离开师门来到江湖历练的江湖门派。

    陈平安自然看得出来那位老者的深浅,是位底子还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