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7节  (第2/2页)
你们竟什么都不知道?朕要你们何用!”    “还是说,你们帮他隐瞒下来了?”    “陛下息怒!”百官们再次高喊,这锅他们不背,他们是无辜的!    泰安帝眯眼看下去,尤其是最前头的大皇子,这个崔亮道,可是明家旁支的姻亲……    泰安帝的视线极具锋利,大皇子伏在地面,面上忧国忧民,心里恨极,这个崔亮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发泄一通,泰安帝的理智回笼,不过仍是余怒未消。    他在位期间,竟然有百姓造反,这不是告诉世人,他这个皇帝当得不称职吗?这如何让他不怒?    钱阁老率先开口道,“陛下,此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该如何平息民愤,解决晋江之事。”    明相亦道,“然贪官污吏不能放过,崔亮道枉负皇恩,竟做出如此令人发指之事,理应当众斩首示众,方能平息民怨。”    刑部尚书出言道:“崔亮道既已捉拿,应押送京城经刑部提审,证据确凿后方定罪。”    “崔亮道如此胆大包天,定是有同伙,其相关人员同样不能放过。”    户部尚书道:“崔亮道这些年贪赃枉法得来的脏银,去往何处,还需查探追踪。”    官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的总算有点用处,泰安帝的面色稍缓。    经一番讨论后,泰安帝直接下命令,“常爱卿。”    刑部尚书出列:“臣在!”    “着你追查晋江民变一案,提审其幕后主使,重责追究。”    “臣领命!”    “着户部万爱卿任钦差,携粮食万石,白银十万两,平息晋江民变,安抚百姓。”    “威武军廖将军,领兵将一千,协助平息晋江民变,必要时可以武压之。”    被点到名的人纷纷出列:“臣领命!”    最后,泰安帝下最后一道命令,“三个月之内,朕要看到结果,否则,哼!”    泰安帝站起身,挥袖离开。    一旁的太监扬着腔调喊,“退朝!”    百官再次跪一地,“恭送陛下!”    第140章 第一百四十章    所谓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仿佛一夕之间,晋江民变事件就传遍全天下。    尽管离得远,但以讹传讹之下, 仿佛整个大夏已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弄得人心惶惶。    大夏不兴文字狱, 也不禁言论,连百姓都能讨论几句时事,所以大街小巷里都是在讨论此事。    连翰林院大多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同僚们都忍不住谈论了几句。    不过他们只是个小小的官员,连上朝都机会都没有, 再怎么愤慨激昂,也传不到上位者的耳朵里。    因造成晋江民变的主犯崔亮道和明家有些沾亲带故, 很多看不惯明家的官员指桑骂槐,只差直接指着他们的鼻子骂。其言语之激烈,让明家派系的人听了直跳脚,抻着脖子骂回去。    一时之间整个翰林院吵吵闹闹的。  叶君书倒没有作壁上观, 不管怎么说,他也算是有立场的人,置身事外也不好。    不过他并没主动惹事,就是谁朝他怼了,他就有理有据的怼回去, 要么怎么说最可怕的是文人的一张嘴,骂人都要引经据典举例说明,叶君书能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 已经很厉害了。    久而久之,没人找他骂了,叶君书乐得清净。    事实上,晋江民变并没有传言的那么夸张,直接主谋已经被押解回京,晋江之地穷苦百姓强抢开仓救济自己,双方死伤者众。    崔亮道早在事发一开始就带着亲信逃亡,幸好被皇帝暗派的人及时捉拿住,才没让他畏罪潜逃。    此时官兵和造反百姓紧张对峙中。    说是造反,但如果过得下去,谁会那么想不开造反呢?自古都是官逼民反啊!    他们老百姓只是想要一条活路而已。    只是走到如今这一步,那些已经拿起武器的百姓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对仗下去。    叶君书感叹,他的老家虽然也是这么贫穷,但幸好并没有贪官污吏,几年前那个……不提也罢。    过了热热闹闹的一天,叶君书收拾好东西,正准备回家,就被人通知明掌院让他留一下。    叶君书琢磨了下,猜想对方留他的意思。    联想到今天的大事,叶君书心有所感,十有八九是这事了。    明鹏展对叶君书道:“子舟,跟我来一趟。”    叶君书毫无异议,只应声是。    没多久,明鹏展就让叶君书跟着他去了翰林院的后门,那里已经有两架四人抬的轿子停在那里。    明鹏展进了前面那抬,叶君书便进了后面那抬。    四方遮得严严实实的,叶君书刚坐定轿子轻微晃动了下,被稳稳抬起,随后明显感觉到轿子在移动。    这还是叶君书第一次坐这种人力抬的轿子,挺新奇的。    就是空间没有马车宽敞,且移动不便。    外面基本没什么声音,很是安静,叶君书不担心自己的安危,侧耳倾听,只听到呼呼的冬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