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皇兄何故造反? 第639节 (第2/3页)
会收回的,朝令夕改的事情,朝廷是不会做的。 更不要提对镇南王父子的处罚,一个月的时间,最多也就是能够撑到诸位的书信来京。 但是,就算是到了京师,朝廷商议还需要一段时间,等商议出结果来,朱音埑父子早就离开京师了。 原本,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好办法,但是,闹了半天,却好像又说明都没有改变,这不由让两个少年感到一阵灰心。 末了,还是朱范址犹豫着开口,道。 “音埑,既然你能看得出来,陛下是在帮你们,那能不能上个本,延长一段时日,多在京中留两个月,说不定到时候,就有转机了嗯?” 然而,朱音埑却摇了摇头,道。 “恐怕不行,陛下之所以让我父子二人出京,除了是为了息事宁人,更重要的一点,也是在保护我们。” “你们别忘了,那天襄王闹事的时候,在府外说了些什么,虽然都是胡说八道,但是,耐不住坊间总有许多愚夫愚妇,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这股舆情也不可小觑。” “朝野上下,这次没有人站出来为我和父王说话,只怕也有此中原因,这个时候,陛下让我父子离京,不止是在责罚我们,也是为了击破流言,所以,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便让我们继续留在京城的话,坊间的流言必定会愈演愈烈,不仅会议论我父子二人,也会对陛下的声名有损。” “那怎么办?” 朱范址靠在椅背上,样子有些颓唐,道。 “难不成,我们这么多人,就奈何不了一个襄王了吗?” “当然不是!”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朱音埑却斩钉截铁,顿了顿,他抬起头,看着对面的两人,再次开口道。 “襄王的护身符,无非是长久以来的贤名,还有天子皇叔的身份,如今,他恶了天子,有诸王的来信弹劾,他的贤名也不复存在,那么接下来,只需要有个由头,便可将他扳倒。” “岷王府外的那桩事,和十王府外的事已经被联系在了一起,陛下对此已做处置,大宗正之位,便是为了解决这两件事,既然如此,我等便不在这两件事上做文章便是。” “可是,他襄王就藩这么多年,就真的毫无错处吗?” 这话已经说的够明白了,不过…… 这一回,是朱范址迟疑着问道。 “话是这么说,可是音埑,你也知道,襄王毕竟是亲王,寻常的错处,只怕奈何不了他吧……” “所以我才说,能不能扳倒襄王,关键在于成錬兄!” 朱范址的话没说完,朱音埑就打断了他,说着,他将目光移到了朱成鍊的身上,深吸了一口气,道。 “成錬兄,我没记错的话,代王府应该是建在……大同城吧?” 第756章 高明的猎手 太祖皇帝当初大封诸子为王,以为藩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十三塞王,立藩于边境,其地位权势,都殊异于其他诸王。 但也正因如此,这些塞王,在后来削藩的时候也首当其冲。 这十三塞王,按照初封时的顺序,分别为秦王,晋王,燕王,齐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韩王,沈王,安王。 但是到了如今,仍然还在边境立藩的,已经寥寥无几了。 燕王一系靖难入京,成为帝系,齐王一系和谷王一系,因在永乐年间,有阴图谋逆之心,被除封国,子孙后代被废为庶人,安王一系,则是因无后而除封国。 剩下的几个,肃王,辽王,韩王,沈王,宁王都在永乐年间相继内迁,失去了塞王的身份,如今仍在边境立藩的,除了老牌的秦王,晋王,就是代王,庆王这两个了。 而这最后的四位塞王当中,秦王镇西安,晋王镇太原,虽是塞王,但是在太宗迁都之后,这两处其实也算是内地了。 只有代王和庆王,一个在大同,一个在宁夏镇城,不过,有一点区别就是,庆王虽然封地在镇城,但是,因为镇城“卑湿,水泉恶”,所以庆王一系长久居于韦州,直到建文三年,才不情不愿的到了镇城就藩。 所以满打满算下来,真正从始至终一直呆在边境的塞王,到了如今,也就只剩下代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