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22页 (第2/2页)
一定是他已知过的信息,那些信息也是真的,只是暂时对应不上罢了…… 方征感觉到,卦象变难了,可是给予的信息也重要多了。这就是练功到一定程度开始“进阶”了吗? 方征头痛思考间,身下的马匹已经乖顺地跟着前方带路的武士向远处都城走去。他镇定心神,想要救出子锋,他一定不能自乱阵脚。先搜集些别的信息,他目光不由自主被阳纶城的建筑外观吸引。阳纶土石砌成的城墙很奇怪,高度在逐渐变矮,像一圈海螺线,最矮的地方只有半仞,最高的地方有九仞。这奇特造型并不像能有效防御。城中最高的四个人兽造型的巫灵雕塑已经十分显眼,难道城墙形状也是象征意义吗? “这城墙怎么了?”方征问索兰。 “过去阳纶城墙都是九仞高。那是太康造的,违背了当年崇禹帝废止高墙的决定。主君继位后要恢复祖制。但拆掉那么高的墙实在太浪费人力,主君就命令每年农闲时,慢慢挑一小部分拆除,拆了十年才拆掉一半,就这样了。” 方征心想这夏仲康还挺有搞艺术造型的天赋,把城墙拆成海螺型原来是为美观。结合他那早死的哥哥太康设计出巫灵雕像的细节。在上古时代能用石头建造那么大的神像本来就是艺术行为。这大禹后人的艺术细胞都还挺发达,又或许是得了涂山娇那边的遗传? 一边朝都城的正大门前进,方征一边观察矮墙可见的城中建筑,在心中快速推测这城池大致的生产情况。这时候“启示”白雾又配合他了,不是那种需要他行动的细节,而是告诉他笼统信息的雾气。 阳纶是四境之内最大的城池之一,它不像虞夷的都城饶沃只为贵族和奴隶主开放。阳纶城中住着很多名义上的“普通居民”。当然有条件住进都城的家庭户在国民中也算是殷实的中上层了。城池中的居民主要有三大生产方式,第一是靠城边田地为生。第二种是在城中各种“制造”加工坊中,譬如玉坊、木坊、矿料坊和织造坊。第三让方征意外的,居然是渔业。他这才意识到,古来城池大都沿河而建,阳纶地处北方,天然降雨本来就较为稀少,要选址在水资源丰富的大河流域。 而方征也从那遥远的咆哮声和隐约可见的恢弘如万马奔腾入海的浪涛,恍然大悟推测出:是黄河吧。后世传说的大禹治水就是从黄河的龙门峡开始的。随即方征立刻想到了很重要的问题,“临河而建,你们怎么对付它改道的?” 历史上黄河泛滥次数太多,逐渐流传了“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黄河中段如脱缰的野马,几年就要改道肆虐一次。看这气候环境,阳纶应该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带。河流冲刷出肥沃的平原,养育了三角洲附近的人民,却也时时有洪水隐患。黄河与长江都是文明的母亲河,带给人资源与苦难,让人生存,让人警醒,也催逼人奋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