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2节 (第2/2页)
揍,宁愿留在江安府,也不敢回去。 少年们眼中看似充满忧愁,其实清透黑亮,单纯朴素。 愁绪在这样的眼瞳中根本留不住。 像极了成亲前的苏苒之。 不对,应该说这是每个没长大孩子的‘特权’。 这不,虽然冷不丁的勾起了回家的忧虑,但被风一吹,再想到稍后有酒喝、有戏听,一个个就忘了愁绪,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自己一会儿去表演什么。 “我要演我刁家刀法,我带来的传家宝刀还没来得及出鞘呢。” “刁叔还真的把传家宝刀给你带来了?忍哥,你回去指不定腚都要开花了。” “……你再说这个,咱们就当不了朋友了。” “别别别,我不说了。” 大概走到一半路的时候,苏苒之突然感觉难民营处阴气大增。 但阴中不带煞,好像也不是为了害人。 苏苒之闭着眼睛,完全能将难民营的场景尽收眼底。 原来,那些会唱戏的姑娘小伙儿上了台,正在演一出‘教子’的戏。 台下百姓大概有一百来位,但鬼……大概就有接近四百个。 不过,这些鬼比人还讲究,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听戏。 他们中有的穿着对襟长袍,有的头发花白,还在整理鬓角…… 还有的穿着看起来不像是大安国流行的衣着,很可能是死了几百年的鬼。 “好戏开场,来客八方云集。一方为人,三方为鬼,四方为神。[1]” 这是苏苒之年幼时看过的典故。 这么多鬼,阴气都快要冲天了,秦无自然能感知到。 不过这也仅仅是因为鬼太多的缘故,单单拎出来一位两位的,全都是连人身都近不了的弱鬼。 与此同时,正在净化铜板中秽气的山长也感知到了阴气。 他愣了愣,推开门,走到山边往下看。 “怎么这么多鬼?” 仅余的四位弟子都过来了,听到山长问话,全都不明所以。 只能附和山长说:“这么多鬼……是百姓数量的三倍了吧,会不会影响大家的阳气?” 山长皱眉,正准备下山去驱散这些鬼。 便听到他那位早就放弃修行,转而一心教书的大弟子道:“如果有神仙来镇压,此处应当无事。” 山长脚步顿住,冷不丁想到什么,道:“古往今来的戏曲班子的确是唱给神仙的,但咱们这里无庙无神,甚至城里都没有城隍庙,怎么会有‘四方之神’镇场?” “大师兄这话提醒了我,从古到今的戏台子确实都是搭建在庙对面的,原来、原来还真的不是给人听的?” 那位年纪最大,修为却有些低的老头子笑了笑,道:“再等等,鬼有时候比人感知的还要敏锐。如果这场戏能顺利唱完,说不定……” 山长懂了大弟子的意思,接着说完了他的话:“说不定江安府要诞生城隍了。” 周围教谕们大惊之后,更多的则是激动。 他们倒不是想着沾城隍爷气运的光,而是——“能亲眼见证一位城隍爷诞生,此生无憾!” 如果真是这样,他们一群老家伙肯定是记在生死簿上前几页的,毕竟他们年岁最大了。 四位教谕选择跟山长守着书院,本就不是为了功利。 更多的是则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责任,还有守护书院的情怀。 对性情之人而言,见证城隍爷诞生,怎能让人不激动?! “那、那咱们……” 山长斩钉截铁道:“咱们也下去听戏。” 如果这场戏顺利唱完,百姓们不沾染丝毫阴气,那就代表城隍爷也在听戏! 那他们就是跟城隍爷一起听过戏的人了! 苏苒之一行人在戏曲第一回 唱过半的时候就到了。 ‘仙韵’一入场,在场的鬼魂几乎都感知到了nongnong的归属感。 有的鬼甚至颜面抹眼泪。 那是他们城隍爷的气息,他们是江安府的鬼,自然能感知得到。 前来帮助难民的少侠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发给大家倒酒。 大家都是江湖中人,不大懂得‘欣赏’,把戏曲当作一种助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