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零年代女厂长 第127节 (第3/4页)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们这么急把我叫回来?” 冯主席懊恼地拍了一下额头,自责地说:“这事都赖我。现在好些公社的养殖场爆出没饲料,粮食不够这个问题,我当初应该跟他们说清楚的。” 余思雅扭头诧异地望着他:“怎么会不够?今年新加入的养殖场他们第一次养的数量都不算多,一般就一两千只鸭子,只有小部分达到了三千只。鸭子又不是只吃主粮,菜叶子、青草这些都吃,混着喂,怎么会不够?” 虽然这个事主要是冯主席在管,但当时余思雅也跟着跑了一个星期,对这些公社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第一次嘛,没经验,也没资金,所以大家都比较保守。 看到这个数量后,余思雅觉得有他们这四个养殖场的经验在前面学习,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便没再过问。 冯书记刚想回答,胡秘书已经跑到了楼下,如释重负地看着余思雅:“我在楼上就看到了你们养殖场的车子,下来一瞧,果然是余厂长你回来了。梅书记在等你,跟我来吧。” 冯主席只好暂时停止了话头。 三个人上楼,来到梅书记的办公室。 梅书记一脸沉色,朝余思雅点了点下巴:“坐,冯主席跟你说了大致的情况吧?” 余思雅摇头:“没,刚起了个头,就碰到了胡秘书,听说你在等我,我们就马上上来了。” “这样啊,冯主席,你先跟余厂长说说现如今的状况吧。”梅书记平静地说。 冯主席点头,快速地跟余思雅说明了情况。 确实,大部分新养殖场的鸭子数量都控制在一两千只。但也有几个心比较大的,养了三五千只鸭子,目前,全县21个养殖场加起来,鸭子的数量在七万只左右,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产业集群。 其中清河鸭养殖场和三公养殖场等四家前面成立的养殖场占了总养殖规模的近一半左右。余下的四万只在另外17家养殖场,平摊到每个养殖场,也就两千只出头。 数量看起来不大,但架不住这么多公社都养鸭。鸭子小的时候,吃的量不大,但养了快两个月后,现在食量比之刚孵化出来的时候翻了好几倍。 而且现在正值春天,青黄不接之时,温度也不是很高,作物生长得不是很快。即便社员们家里有储备的粮食,但水稻、玉米等作物都要八、九月份才能大规模收割,还有好几个月,这几个月总要吃饭,社员们也不愿意卖粮食。 这就导致前期没做好规划的公社慌了神,眼看鸭子再养一个月就能卖钱了,这时候要是饿瘦了不长了,甚至是直接饿死了,那公社就亏大了。于是个别有点积蓄的公社便开始到处去别的公社收购粮食,其他公社知道了这个情况,也担心自家养殖场的粮食不够,也跟着抢购,没钱的就学清河养殖场,去贷款。 短短几天下来,乡下的玉米价格竟然翻了一倍,米糠、麦麸这些也长了五成。贷款的规模加起来高达上万块,事情闹到这么大,迅速传到了梅书记的耳朵里。 为了稳定住情况,梅书记马上下发了通知,禁止任何公社向社员购买粮食,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虽然事态是控制下来了,但事情并没有解决。 计划委员会的蒋主任上次就跟余思雅闹得不愉快,他就坚决反对成立养殖基地的,这会儿听说了出了事,那个幸灾乐祸,还鼓动了一批计划委员会的同志来找梅书记,表示余思雅这套行不懂,还是得按照以往的规矩来,按计划实行生产,没计划只会出乱子。 虽然针对的都是余思雅,但这个事最后可是梅书记拍板的。蒋主任跑来幸灾乐祸,分明是打梅书记的脸。 梅书记气得不轻,可蒋主任之所以敢来梅书记面前说东说西,是有依仗的。他上面有人,梅书记也不好动他,而且即便找借口训斥蒋主任一顿也解决不了目前的问题,于事无补。 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各养殖场缺粮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蒋主任就是把腿跳断了也蹦不上天。 余思雅听完后,有些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