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零年代女厂长 第173节 (第3/4页)
着急,按照我的计划走,先分三步走。第一期校报陈述中越友好历史交往,尤其是咱们这些无条件的援助,都给写上去,重点笔墨中越友谊。” 闵昭抬头看了她一眼,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忍不住说:“余主席,现在中越冲突已经在同学们中传开了。咱们再出这样的特刊,只怕会被他们骂死的!” 余思雅瞟了他一眼:“怕什么?没听说过欲扬先抑吗?就是要让他们愤怒,他们越愤怒,越不满,对咱们校报特刊的印象就越深。而且说不定还会自发传播抵制咱们校报,这时候,你再发第二份特刊不就行了?” 闵昭接着往下看,第二份特刊跟第一份的风格完全不同。余主席的计划是,第二刊全部陈述越方屡次侵犯我国边境,挑起争端,同时对我军民、侨胞各种令人发指的杀害行为。 确实是欲扬先抑了,这第二份报道一出,原先对准校报的矛头立马会对准越方。而且正是因为有了先前那份让人印象深刻的报道,大家对我们援助越南的事迹随口就能道来,到时候再对比越方这忘恩负义的行为,能骂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他们的校报想不火都不行! 闵昭接着往下看,余思雅还有第三份特刊,最后一份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建设祖国,强大祖国。 虽然有点老生常谈,但有了前两份特刊的铺垫,到这里升华主题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不但不会引起人的反感,反而会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除此之外,余思雅在每期特刊中,还要求不光要讲数据,还要出细节,从众学生会成员搜集的故事中,整理出相应的或感人或有警示意义的故事刊登出来。做到既有宏观,又有微观,结合小故事,让大家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这样有利于让新闻更真实,而不是纯粹的冷冰冰的一连串数据。 比如,有位同学整理了他叔叔当年去越援建时的故事,还带了一枚他叔叔获得的奖章,将奖章拍照,再配合叔叔的故事,发上去,更真实更生动,也能让无数的普通人更了解我们的人民当初是如何支援他们的。而他们却将枪口调转对准了我们,这如何能不让人愤怒! 闵昭看完之后,对余思雅彻底表示服气。他这位同学不光是脑子灵活,关键是还很有大局观,一环扣一环,光看策划书,他都觉得热血沸腾,更别提那些不知情的同学们了。 “余主席,我这就下去安排!”闵昭拿起本子激动地说。 余思雅叫住了他:“等一下,初稿出来后,先给我看看。尽量陈述实事,不要发表过于激烈的言论!” 闵昭点头:“好,余主席,等初稿出来,我就给你过目。” 余思雅点头:“联系印刷厂的事你们谁去?” 本来闵昭负责外联,这应该是他的工作,可他现在弄特刊的内容去了。 徐佳佳主动说:“余主席,我去吧。” 余思雅没有意见,每个干部在不同的岗位多锻炼锻炼也不是坏事:“行,尽快安排好。资金找楚玉涛同学,我已经交代过他了。这样吧,你让他跟你一块儿去印刷厂,事情谈妥后,先将定金交了,免得生变!” “好,我这就去找他。”徐佳佳干劲十足地说道。 这段时间,大家都发现,学生会的学生干部们跟打了鸡血一样,天天下课就不见人影了,然后学生会还三天两头开会,每个人似乎都特别忙的样子。 但这个情况,只有这些学生干部比较亲近的人才知道。大家问他们,他们又不肯说具体的,只说在筹备新的校报特刊。 就这样,时间一下子滑到了20号,这天,省大校报出了一期特刊,除了以往每个部门和班级都有一份以外,学生会的干部们还在几个食堂门口摆了桌子,桌子上堆积着像小山一样的校报特刊。 只要看到有同学吃过饭出食堂,他们就会热情地递上一份报纸:“同学,你好,我们校报出了特刊,免费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