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89) (第2/3页)
,印刷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这次用纸选的是最便宜的,摸着比较粗糙,印刷出来的字也只是板正,一点也不好看。 吴大人看完眼睛都酸了,他算了下时间,发现自己要将一份报纸看完竟然需要一个时辰,他居然不知道自己在这八页纸上刊登了如此多的内容,然后将报纸送了几份给好友,让他们提意见。 秦掌院是知道报纸这东西的,吴大人问他讨要了一篇他曾经的佳作,放在了第五页的佳作鉴赏中,但整体的报纸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打开后,一股浓郁的墨味飘出来,但他并不讨厌,读书人对墨味都是比较喜欢的,他一口气看完,竟然觉得一点也不阻塞,也没有不耐烦的感觉,就连最后一页那十个常用的字居然也全部看完了,还指出了一个小错误。 这报纸很好,至少学子们肯定会买的,一千份估计太少了。 吴大人无奈地说:你知道沈嘉让我印多少份吗? 多少? 十万!他怎么敢想?他说可以匀出一半直接卖给各家书铺,那些书铺外地都有分铺,分一分也不多了,剩下的文武百官肯定都是要各送几份的,还有各各地官府送几份,先让地方看一看这报纸长啥样,这么一算,十万份确实不多,可是这成本也不低啊,如果收不回本,朝廷要一直贴补,恐怕坚持不了几年就得结束了。 秦掌院也很支持将报纸送到各地,尤其是乡下地方,最后一页的识字对百姓帮助太大了,如果一个五岁的孩童能从小开始听报纸,学汉字,那五年后他基本就能自己读懂一份报纸了。 这是完全不需要成本的学习,只要是聪明人都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秦掌院想了想说:国子监那边也给送些去,让每个国子监监生都看一看,你不是说还要公开征稿吗?他们的才学应该可以贡献出一点东西来,而且还能得到稿费贴补家用,肯定有人愿意投稿的。 你说的对,我就给京城附近的所有私塾学堂都送一些,都是育人子弟的地方,肯定会喜欢看报纸的。吴大人这么一想,赶紧让印刷厂加印了九千分,凑足了一万份,然后拿去到处分。 沈嘉从他手里买了五百份,总共也才花了一贯钱,然后让大姐夫的商队带回蜀州,送给蜀州各个地方,美名其曰,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 其他官员有样学样,很快就瓜分了第一期的报纸,吴大人见状,又让印刷厂加印了一批,这才有报纸投放到市场。 学子们早就听说有报纸这么个东西,不少人也已经拿到手了,最近学子们凑在一起基本都在讨论报纸上的内容,因为是吴大学士亲手cao刀,又征集了秦掌院等大学士的文笔,所以这份报纸的含金量格外重,学子们拿着都爱不释手。 这篇四书注解写的太精彩了,与我之前看过的都不太一样,竟然还是怀安先生的随笔,我记得怀安先生有写过一整本的四书注解,可惜我等无缘得见。 如今可好了,我们居然能看到其中的一篇,听说这报纸每个月刊印一期,不知下一期还有没有这样的注解。 不管有没有,到时候让人买来看看就知道了,一份报纸才两文钱,我随便抄一本书就能赚到一年的报纸费,这可比买书划算多了。 确实,朝廷可真为我们做了一次好事了。学子们纷纷赞誉朝廷这次报纸办的好,办的对,连带着吴海清的名声都提高了一大截。 第九十五章 独家代理权 吴海清最近走路都带风,精气神十足,总有人来问他报纸还有没有,虽然加印了一万份,可还是不够卖的。 长安各家书铺原本只是不好拒绝朝廷的要求,拿到报纸的那一刻内心是拒绝的,纸质这么差,印刷这么丑,字体这么小,谁要看这种劣质的东西?读书人可都是清高的,一开始每家也不敢多拿,吴大人卖着老脸才让每家分了五百份。 五百份也不贵,各家掌柜心想:大不了这个钱自己出了就是了,这些报纸谁愿意要谁拿去。 结果开始卖还不到两天,就有大批的学子涌进各家书店,十份二十份的买,说是一份拿着自己看,一份留着保存起来,一份放在家里,一份放在学堂,剩下的送给亲戚朋友,反正也不贵。 五百份报纸一天时间就售空了,还有人继续来问,掌柜的见状忙亲自去找吴大人继续要货,结果却被告知没有了。 四海书铺是长安城最大的一家书铺,在全国十三行省都有分铺,东家是大富商魏舒,今年也才刚过而立之年。 他拿着报纸仔细看了一遍,看到第一页的内容时就激动了,竟然是朝廷这个月颁布的几项政令,虽然与商人无关,但这表示朝廷想以报纸为媒介,将新政令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下去,这就意味着以后商人没必要拿着大把的钱财送给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