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4章 惊人 (第2/2页)
。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 “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孟宛清已经进去一个多时辰了,还没出来。 魏中林起初还能跟苏柏开开玩笑,说她交了个大白卷肯定要被先生们好好教训一顿,实则心里却暗暗祈祷她能将真才实学展露出来,博得欣赏。 苏柏想的却又跟他不一样了,能进去这么久,且动静清安,未必是坏事。 只,孟宛清究竟在里面做什么?几位先生又在考问她什么? 他们自然猜不到三位先生轮流考问孟宛清,从古自今,天文地理,史学纲纪,诸子百家儒学黄道轮番提问,孟宛清不疾不徐,应答有序,口齿清晰,思学敏捷。 考问到最后,傅正咸与他二人相换了个眼神,已有定论。 “你的才学思谋,远远不止第三名。”宋学士正色道,“我们决定让你替代苏柏。” 孟宛清却是朝他们三位深深鞠了一躬,言辞恳切,“先生识人惜才,可学生却有难言之隐想请先生帮个忙。” “什么忙?” “对内保留学生秋闱的名额,对外隐瞒。” “这是为何?”张伯迁不解,“这是好事为何要瞒着?” 傅正咸跟宋学士亦觉不明。 孟宛清清清朗朗,一字一句,“敢问三位先生,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是为何故。” 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 他先隐忍不发,甚至采取了自污以掩人耳目的做法,通过数年的暗中观察摸索弄清了朝中大臣的真实心理和才干,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这便是史上知名的“韬光养晦”的典故。 “我大京朝竟有此等才学兼备养晦韬光的学子。”傅正咸听完她讲的话起身郑重朝她施了一礼。尽管他已经七十多岁,位居人臣,可礼贤下士却是他引以自居的为人处则,“我今日以平者身份向你施一礼,愿来日金榜题名,朝中相见。” “好侄子。”张伯迁是知道她处境的,不过稍稍一点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对她刮目相看之余也倍感欣慰,“你的事,伯伯会放在心上,放心,在此之前我连你爹爹都不会透露半分。” “谢张伯伯。”孟宛清灵变机应,马上改口。 张伯迁甚为满意的捋了捋胡须。 向来庄沉稳重的宋学士面上也露了微微笑意,“我白鹿书院有此学子,容上有光。” 孟宛清谦虚低头,“青胜于蓝却出于蓝,学生不敢骄傲。” 一番对答下来不卑不亢进退有度举止有仪,怎能叫人不喜爱? * 白鹿书院外,学子们仍旧伸长了脖子等待。 前三名虽没了可好歹还有后七名吧,后七名若是得到赏识将有替补资格,历年秋闱不是没出现过学子临时缺席,若有缺席便能替补,这也不失一个机会。 魏中林都等的不耐烦了,“不行,我要进去看看。” “中林,别冲动。”苏柏拉住他正要劝说脸不禁露出喜意,“你看,孟洵不是出来了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