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014章】 西藏问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14章】 西藏问题 (第2/3页)

藏战争,更兼沙俄也野心勃勃,窥视西北,使清廷感到西藏地位的危险,有识之士鉴于西藏地位的险要和情势的恶劣,主张在西藏进行改革,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1906年,张荫棠出任查办藏事大臣,拟定善后办法基十四条,主张在西藏练兵筹饷,革除苛政、振兴农工商业。次任驻藏大臣联豫也积极推行新政,设立督练公所、巡警局、电报局、学务局等新机构。在西藏改革的同时,清廷又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在藏人聚居的四川西部进行以改土归流为中心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巩固边疆,无疑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改革往往带有民族歧视意味,不容易得到广大藏族人民的支持,同时又与西藏上层封建农奴主阶层的既得利益发生了矛盾,故而遭到他们的反对,清廷对于西藏的控制反而动摇起来。

    英国两次侵藏后,为了消化侵略成果,也为了避免与沙俄的冲突,对西藏采取了所谓“不干涉政策”,更注重经济渗透和政治分化,在西藏上层人物中扶植亲英势力。英国驻西藏的商务专员等人采取各种手段拉拢和收买西藏官员,挑拨汉藏关系,制造和扩大汉藏矛盾。客观上,随着藏印贸易的发展,西藏产生了一批靠垄断羊毛贸易获取高额利润的特权阶层,他们成为亲英派的主要人物。亲英派首领伦青夏札即因专靠羊毛贸易营私舞弊,曾被联豫下令抄没家产,更造成了对立。

    双方势力此消彼长,清廷与西藏地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西藏的新政改革措施激起当地上层人物的激烈反对,他们唯恐失去自己的特权,除呈请暂缓改革外,还煽动各地土司头人反对改革,并直接派藏军进攻川边三岩等地。在此情况下,清廷决定恢复鸦片战争后名存实亡的中央驻军西藏制度,派钟颖率川军入藏以加强控制。1910车2月,川军进入拉萨,在阻止川军入藏的企图失败后,十三世达赖喇嘛等人于当日仓皇出逃,经亚东到达印度大吉岭,请求英国保护。

    局势向英国一边倾斜,清军虽然入藏,但西藏当地并未心服。在获悉达赖出逃后,英国方面却如获至宝,处处加以笼络。英印总督明托、英国驻锡金政务官柏尔等人多次会见达赖,为他打气。不到两年,达赖与随员已完全倾向英国。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至西藏后,藏局果然开始再次动荡。先是驻藏清军因欠饷而军心浮动,军中会党分子乘机闹事,后是革命消息传来,有人以弃藏回川为号召煽动起事。1911年11月,郭元珍等人领导兵变,囚禁联豫,被钟颍击败,由于紧接着清廷退位,联豫称病休养,藏事由钟颍主持(1912年5月,袁世凯正式任命其为驻藏办事长官)。但是,不久之后征讨波密大军于撤退途中闹事抢劫,接着与藏军发生纠纷,并波及江孜、日喀则等地。再后来,拉萨市内的汉藏冲突亦因驻军劫掠寺庙而激化(中央欠饷,驻军不得已而为之)。汉藏之间的冲突,本来就有根源,更加之清政府民族压迫,并没有多少可以奇怪的,但是英国如同嗅到了臭味的苍蝇,拼命要来横插一杠,在他们的怂恿和挑唆下,居然掀起了“西藏独立”的喧嚣。

    卸任不久的英印总督与达赖密谈,让其派遣官员潜回西藏进行煽动,并由达赖的内侍达桑占东(亲英分子)负责具体组织军事叛乱,这家伙组织了一支一万多人的藏军,自任总司令,开始对江孜守军发起进攻,经过英国驻亚东商务委员麦克唐纳的“调停”,当地驻军被迫交出枪枝弹药取道印度回国,随即,日喀则的驻军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英国可是一贯拉偏架的老手)。扫荡外围完毕后,达桑占东又率领各路叛军围攻拉萨,与守军展开激战,由于械饷两缺,兼之得不到当地民众的支持,再加上英国方面上窜下跳,守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利,不得已只好接受了英国的“调停”,和藏军达成四点“议和条件”,将枪弹交出,经印度返回国内,只留下驻藏官员留驻拉萨,但随着驻藏军队陆陆续续撤出,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