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36章】 南洋长电 (第2/3页)
学办学有客观规律,教育部怎么能仿效国防军画地为牢?”葛洪义说道,“此事想来又是袁世凯的糊涂之举,按照这样的思路,上海这样的教育重镇,难道连一所大学都不要?绝不能为学区而学区,少泉兄不必过虑。”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在教育界还没有完全肃清,我执政时间不久,于此节并不知情,望兄海涵。至于铁路学校一事,则完全可以放心,早在去年他们就愿意并入北方工业高专,当时我顾虑工业高专刚刚举办,没有骤然答应,现在看来,在时机成熟时就是工业高专也可并入北洋,今后办学、扩大规模、教育学生,都要少泉只费心了。”按照秦时竹的思路,人民大学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搬迁至北京,这完全是着眼于师资考虑,大学集中一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一校之名师能为数校所共享,在教育扩张的起步阶段这是最为便捷的扩张思路. “既然总统如此器重,邵廉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後已,绝不辜负总统的期望。”众人也曰愿随校长共建大业。 “三年后,倘若所有目标都能实现,我当授公以一等嘉禾章!其余有功人员各有奖励。” 暮色降临,在依依惜别中,专列缓缓离开了天津站。 夜色中,专列回到了北京。专列出行时是静悄悄的,归来的时候同样也是静悄悄的,除了总统府秘书长左雨农率领几个机要秘书在车站等候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闲杂人等,就是京城的大小媒体,也是等过了几天才知道总统已去秦皇岛视察过海军并加以整肃了。 在卫队的簇拥下,那辆挂着京001车牌的黑色奔驰防弹轿车朝总统府驶去,“报告总统,夫人和唐先生下午从南洋拍来的一份长电文,机要处刚刚译出来,这是文稿……” 电文确实有点长,一看便知道是通过国际水线电报发送过来的,唐绍仪和沈蓉所在考察船上虽然装备无线电台,但毕竟传输距离有限(需要先发给地面有无线信号接收的电报机构然后转发),电文也拍不长(否则接收有困难,这是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制的)。电文对于新加坡的考察情况大致做了一番汇报,并特意强调了会见了当地华侨中已经小有声望的陈嘉庚。秦时竹心里暗笑,这肯定是夏海燕坚持的,不然当时比陈嘉庚出名的华侨有的是,何必在电文中特意强调呢? 葛洪义看到秦时竹一脸欣喜,便打趣道:“怎么?夫人给你写情书了?瞧你乐成这样。” “没什么,没什么。一般的问候而已,你夫人也一样的么……” “真的,那还不给我看看?瞧把你一个人美的……”看着后排两人你争我夺的样子,前面的左雨农暗笑:总统、副总理都已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了,想不到在私底下还是这番搞笑模样。 “……此次出访南洋,会见当地华侨领袖,慰问我中华儿女,颇有收获,各方人士皆欢欣鼓舞,谓国家强大乃在外同胞之福,彼虽在外邦,心尤向祖国……对护国战争等国内政治变故,经过考察团仔细解释、多方说明,各方也表示理解和赞同,惟愿我大总统在政治稳定后将国家经济发展、造福民生列为第一宗旨,以不辜负3000万海外同胞之渴望。华侨商界表示,过去捐钱捐物为的是支援革命、改良政治,今后将继续继承这一爱国热情,响应我大总统号召回国投资。” 接下来就是一串罗列的当地合作项目,涉及到糖、铜、锡、铅、橡胶(与陈嘉庚就是一个橡胶合作项目)、原木等各种资源…… “此次出访,每到一地必拜访当地殖民政府,如美、英、荷等诸国,彼虽不能完全以平等姿态对我,但态度较之于清末已有改观,经过多方交涉,对方不得不答应保护华侨合法利益,尊重华侨平等地位等……虽不免有空文和敷衍成分,但终究是一大进步,对于提高新政府在华侨当中之地位和声望亦不无裨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