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45章】 外交僵局 (第3/3页)
事宜。”陆、颜两人一阵欢喜,所谓重大事宜,不是建交又是什么呢? “故此,外交部要做好准备,准备与德国方面开始谈判。你们在与美国人的谈判中,可以有意无意地透露这一点,特别是,此人是德皇全权代表,地位比目前德国驻华公使还要崇高,更是一个有力筹码。” “是,我等明白总统意思。” “西藏之交涉现在进展如何?不过朱尔典现在倒是已不来烦我了。” 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正值袁世凯政府提出“善后大借款”前夕,为了不得罪英国人,北京政府终于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准备按照英国在照会中所列条件与英国会商。当时,在中国方面同意英国要求后正式会谈前,中英双方曾就会谈的方式、内容有过几次讨论,原本这只是程序细节上的过场,不料英国方面居然节外生枝,提出由西藏代表作为独立方面与会。举行中、英、藏三方会议的想法是朱尔典首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他认为三方会谈是达成协议的最好解决办法――“即使谈判失败,也将使我们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和西藏人进行独立于中国政府的谈判”。英国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坚持要中英藏三方共同会商订约,共同签字。 陆征祥虽然秉承袁世凯的意思交涉,但也不得不直接指出其中厉害―― “此不亚于承认西藏有主约之权,而等于自主之国。”袁世凯卖国心切,作了让步,满足了英方的要求,同意举行三方会谈,但为避免给人以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印象,又让陆征祥建议,西藏代表不称全权字样,而称“掌权员”,随同商议,或者由中英、中藏分别会谈,分别签约,希望以另外一种办法限制英国人的野心。 但这项建议遭到英方粗暴拒绝,声称:“英国政府所提出之三方会议的办法‘势在必行,必无更改之理’”。英国通知中国,无论中国代表与会与否,会议都将在10月6日开始。袁世凯在英国威胁下只能再次让步,同意参加三方会议。当时,朱尔典还公开扬言:“鉴于四川之设西康省,其西部纯系藏境,将来立约不能不规定边境,明分川藏疆界’。(这为历史上西姆拉会议中的划界问题埋下伏笔) 由于护国战争的爆发和袁世凯政府的倒台,英国方面的如意算盘落空,为了给秦时竹施加压力,朱尔典把西藏问题提到很高的地步。在当时的形势之下,刚刚进军*****还不稳固的秦时竹不得不表示认可,但在心底却又对历史上之麦克马洪线恨之入骨,因此极力要求陆征祥贯彻一个“拖”字。 果然,陆征祥笑道:“为了贯彻总统的拖字诀,光是筹备会议就让我整整拖了两个月。英国原本将会场定在印度的西姆拉开幕,准备就近控制会议进程,原定于10月13日开始首次工作会议。后来我提出,我国代表、西藏宣抚使陈贻范、副宣抚使王海平均是袁世凯所派,为袁之亲信,我新任临时执政和国会对其并不信任,要求重派,否则不出席会议。英国方面无法,只能接受我重派之要求。原代表召回后,新派谈判代表于10月13日才正式启程,准备从天津坐船到印度。结果,上船时大风吹来,我方代表‘不慎’掉落水中,虽性命无碍,但却遭了一番罪。果不其然,重新上船后该代表就感染风寒,到上海附近海面时已经高烧不起,本着人道原则,外交部着令其在上海下船接受治疗,同时向英国声明,究竟是改派新代表还是静待原代表病愈重行?由于任命代表需国会表决,英方觉得麻烦,故而答应等待原代表病愈,以为风寒小病,一周必好。不料,一周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我方只能重派代表。10月25日,经国会表决,新代表抵达上海,准备接替出行。说来也巧,正在此时,我副代表接到电报,曰父亲过世,要其立刻奔丧。英国本来不允,但我以为事关孝道,不能勉强,自古都要丁忧三年,现在虽然已不那么严格,至少要允许其奔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