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109章】 见招拆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9章】 见招拆招 (第3/3页)

地带打得这么热火朝天,可见支那的主力在此,只要我们继续吸引敌军的火力,等南北两翼包抄到位时,中央阵地的敌军主力恐怕就只能束手就擒。”

    “查明对方的番号了么?”

    “支那国防军步兵第11师,师长郭松龄,据说是支那总统秦时竹的心腹,11师还号称支那主力师……”

    “什么主力师,2个团连皇军一个大队的进攻都防不住……”

    舰桥里,神尾、加藤和一大批参谋军官笑成一团,谁也没有去仔细想,11师的炮兵群哪里去了?

    从态势上看,崂山湾附近的战事呈现极为复杂且奇怪的情形。日军的登陆作战概括起来就是三路分兵、扇形展开的态势,其南北两路进军顺利,在付出较小代价后轻松夺取国防军预设阵地,到第二天天亮时分,各约有4000人成功登陆,其先头部队更是深入沿岸40里外的地方,大批的军用物资、重炮也开始在滩头卸载。但中路的胶着却与南北两翼的轻松形成鲜明对比,神尾原定中路为主攻区域,希望能够在佯攻两路战斗打响后成功支开当面国防军而进军,但郭松龄寸步不让,与神尾打起了针锋相对的阻击战,双方在激战一整夜后打成了胶着状态,日军在付出上千人的代价后得到的仅仅是国防军修筑的前三道预设阵地,纵深不到15里,几乎每一个工事、每一段战壕、每一座丘陵都要经历反复争夺才能实现易手。战场范围并不宽广的中路阵地上落下的炮弹数量却是各路当中最多的,日军动用大口径舰炮拼命压制,国防军则灵活地运用迫击炮和轻型步兵炮大量杀伤敌人,夺取了局部范围内的火力压制优势。战斗中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日军进攻前炮火铺天盖地,压得国防军抬不起头来,一旦步兵进攻开始,弹幕开始延伸后,国防军布置的隐蔽火力点开始发威,迫击炮的曲射威力和步兵炮的快速移动将只有步枪和重机枪的日军压得寸步难行,再加上日军处于雷区行进和佯攻态势,使得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大量的生命代价。令国防军更为惊讶的是,日军在屡屡碰壁之后,依然没有调整战术,一板一眼的进攻套路正宗倒是正宗的,可惜实在是有些呆板。

    事实证明,11师所部官兵除了在小规模集群配合程度和单兵训练程度上稍逊于日军外,其余水平不是与之相当就是高出一截,特别是国防军配备的装备要远远好于日军。11师普遍装备了三年式步枪(即毛瑟1898k的中国版),虽较日军手中的三八大盖有效射程要近(三年式1200米,三八式2000米以上),但在不加光学瞄准镜的前提下,距离超过800米后普通士兵的视线就开始模糊,射击精度基本难以保障,三八式多余的800米射程毫无意义,相反三年式较短的枪管更有利于在狭隘的战壕中使用,而三年式使用的7.92mm尖弹更是远远胜于三八式6.5mm的子弹威力。

    日军此时使用的重机枪称38式重机枪,于明治38年(1905年)制造,是法国哈乞开斯空气冷却式重机枪的仿制品(全长1.193米,全重55.39公斤,口径6.5毫米,30发直排弹板式供弹,射速450~500发/分,有效距离2000米),又笨又重,用于进攻作战威力不如国防军的马克沁改型,此时日军基本还没有轻机枪的概念,而11师普遍装备的三年式轻机枪在克服了枪管发热和寿命短的缺陷后,在近战中爆发出了惊人的威力,日军后来在汇报中所说的华军“弹如雨下”虽然略显夸张,但基本描绘了战场情景,因为单就从弹药投掷量来说,一挺轻机枪消耗的子弹接近一个普通步兵排全部步枪齐射时的消耗,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倒在轻机枪下的日军老兵可谓是数不胜数。(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