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111章】 短兵相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1章】 短兵相接 (第3/3页)

特点也有所了解,因此本来还有几分窃喜,认为这是一举消灭当面之地的好机会,一交手才知道远远不是这么回事。确实,和国防军绝大多数部队一样,1营并没有对白刃战能力加以特殊训练,特别是和崇尚武士道精神和格斗训练的日军比较起来,更是处于明显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1营没有短兵相接的能力,恰恰相反,国防军更为崇尚用小组配合和火力进行近距离接战。

    战斗通常以轻机枪为核心展开,国防军最为熟练的战术就是首先用进攻手榴弹开路(投掷距离远,爆炸弹片扩散面积相对较小,对投掷者本身比较安全),围绕机枪手的步兵纷纷投掷出自己的手榴弹,或是炸死、炸伤敌人的有生目标,或是干脆将其压制在地上动弹不得,随即,不等敌人反应过来就用轻机枪横扫,间或用步枪进行“查漏补缺”,两军短兵相接时一般距离只有35米到40米,此时日军士兵的第一反应是给步枪安上刺刀,然后按照步兵cao典的要求退出枪膛里的子弹准备格斗,虽然这只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却大大有利于格斗小组的先发制人,很多日军士兵刚刚换好刺刀,还没来得及退子弹,就已被手榴弹的弹片击中或者被机枪火力击倒,甚至被环绕机枪手的步枪撂倒。据说日军战后总结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华军狡猾大大的,拼刺刀前又扔手榴弹又开枪,完全没有武士道作风。

    日军手中的三八大盖虽然精良,枪身也较长,但在火力面前也是无用的烧火棍;日军此时也拥有不少机枪,但都属于粗笨不堪、难以快速移动的重机枪,且顽固恪守着机枪用于防御作战的落后思想,轻机枪数量远远逊于国防军,故而在50米距离内的短兵相接极为吃亏。因为此时对于战场的要求已不是精确打击,更不是日军一直吹嘘的武士道精神,而是强调火力覆盖和单位时间内弹丸投射量的多少,国防军虽然在白刃战上相对薄弱,但并不意味着其短兵相接能力的低下。甫一交手,日军大大吃亏,竟让华军硬生生撕开一个宽大的缺口,场面混乱不堪。

    不过,虽然将敌军队伍搅得七零八落,大为却有自知之明,这次的反冲击声势虽大,却已是1营最后力量的迸发,无论体力、精力还是弹药都难以支持部队继续冲击,而且,一旦鬼子醒悟过来,抄了队伍的后路那大家可就全部报销在这里了。因此,他虽然率领尖刀排冲在前头,却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整个战局动态,见便宜占得差不多了,立即指挥部队往回收,最后终于在敌人彻底醒悟过来之前安全撤到了明山主防御阵地。

    对面小胡子联队长也是有苦说不出,方才的一番乱战让46联队损失惨重,部队也陷于混乱之中,重新整队起来颇为花费了一番功夫,而且还让狡猾的支那部队趁机溜走了。不过好处也不是没有,将军岭的阵地落入了46联队之手,国防军来不及运走的一批火炮和重机枪都留给了鬼子,这让原本有些丧气的小胡子又恢复了信心。在上报神尾的电报中,他不无吹嘘地将战斗过程描绘了一番,重点渲染了对面敌军的“英勇”与“顽强”,夸大其词地描述了敌军的损失和受打击的程度,对于自身损失却予以轻描淡写地带过,在报告的最后,他还不厌其烦地将“缴获”的军火予以一一列举,连11顶钢盔都不忘写,最后还不忘补充一句,“敌军向明山方向逃窜,我军奋勇追击。”

    收到告捷电报后神尾大喜过望,根本就没有仔细去想为什么这么一场“大胜”,敌军连一个伤员、一个俘虏都没有被捕获呢?甚至于连战死将士的尸体都没有大量发现?他的脑袋里只有“明山”两字,随即在舰艇里用红蓝铅笔在明山上重重划了个圈,恶狠狠地说道:“明天日落之前,一定要吃掉支那11师的主力!”(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