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3章】 参谋体系 (第2/3页)
在发昏。” “好好好,发昏就好。”张绍曾高兴地说道,“对我们很有利啊……”然后手指头直接指着沙盘上部队,说道,“只需如此……如此……” “哈哈哈哈!”蒋方震大笑,然后把电报递给对方,“你看看他们的建议。” 张绍曾接过来一看,随即哑然失笑:“大家的看法都是如此嘛!” “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啊……” 鬼子失败的命运,在这一刻已经被注定了。 神尾师团被困在包围圈中已经两天了。两天以来,包围圈构筑得愈发紧密和细致,布置的兵力也愈加从容与周到,这与国防军山东前指高效而又卓越的参谋群体是分不开的,从战略层面来加以思考的话就可以得出结论——国防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传统的军队中并没有单设参谋军官这一群体,独裁性强的、统御能力强的将军往往是一肩挑,根本容不得有同僚或者属下的争论行为,独裁性小的、统御能力弱的将军虽然往往也会发挥部下和亲信的积极性,也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成制度的参谋军官是没有容身之地的,顶多是冠以师爷、参赞等名义的人物(而且往往是文人出身)来帮助参谋、筹划,他们一般都是统兵将军的私人幕僚,和长官有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连带关系,并不是随部队的进退而进退的制度人员。 清末新军改制后,虽然强调要向德国学习,也仿效德国模式建立了参谋制度、军事合议制度等,但由于袁世凯等人的cao纵和蕴藏的野心,通常都把军队视为个人的私有财产,选拔参谋、下属的首要条件是看此人忠诚于长官个人否,至于能力则是第二位的,参谋体系只有在主将认可的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体制下,参谋制度往往名存实亡,无法形成其应有的保障力。更何况,在视军权为个人财产和立身安命所在的体制中,如果让某人出任参谋,往往意味着对其兵权的剥夺,这是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军人所无法容忍的。 于是,出任参谋的人要么是上级派遣下来监视、防范下级的监军性人员,要么是被同僚、上级所排斥的边缘性人员,要么干脆就是上级已准备予以提拔、任用的贵胄子弟,是来走个过场,前来镀金的临时性人员。第一种参谋人员与主官之间猜疑心极重,相互间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但背地里的小动作却可能弄个不停;第二种参谋人员与主官之间无共同语言,几乎就是可有可无的角色,相互间除了冷嘲热讽和看热闹不会有其他;第三种参谋人员则是参而不谋,光顾着与主官进行个人关系维护了,参谋希望主官能提供一些镀金的方便,以便为将来升迁谋求资本,主官则希望借助参谋手眼通天的本事为自己在上司前美言几句,相互间只有彼此利用、彼此吹捧的关系而无忠心公事的做派。而且,在新军中,参谋官一般要比主官低两个级别的军衔,无论个人地位还是职位都与主官相差甚多,在遇有分歧的时候很难据理力争。 在辛亥战事趋于平定特别是秦时竹出任北疆巡阅使后,北疆系国防军的参谋制度就开始完整地建立和完善起来。熟谙后世军事体系的秦时竹虽然不可能在部队中设立政委角色,但提高、突出助手军官的作用却下了很大的功夫。国防军核心领导班子认为,要杜绝军阀现象、铲除军权为私人所有的弊端,必须贯彻四个务必:第一个是务必使部队后勤独立,使部队成为单纯的作战队伍而毋须为供应补给cao心,更不给主官插手民政、干预地方事务的权限;第二个务必是指部队主要军官保持一致性、独立性和流动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所有军官要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在紧急状态下无条件服从部队长官或高军衔长官的命令,所谓独立性是指主官不能拥有任免本级助手的权力,比如师长不能任免副师长、参谋长等同级助手军官的权力,以此来保证领导团体之间在一致性基础上的相对独立和互相制约,所谓流动性则是强调军官在军队系统内的自由和有序流动,以此来打断一切小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