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124章】 凿穿分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4章】 凿穿分割 (第2/3页)

进攻,他们打他们的,咱们打咱们的——出动卫戍师,用最精锐的装甲兵在敌人最虚弱的腰上捅出一个窟窿来!

    总体上的防御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进攻战;整体上的稳步推进,但不放弃局部优势下的快速穿插。大本营是这个意思,前敌指挥部也是这种打法,这才叫英雄所见略同!在战事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时,国防军投入了战役预备力量,准备给予敌人雷霆一击了。

    包围战进入了第三天,天气好得令人有些陶醉。在前后两端的日军拼死进攻时,卫戍师装甲团的隆隆轰鸣声已碾到了敌人最虚弱的腰部防线。从下定战役决心到部队调整到位,卫戍师只花了一天的时间用于准备,当排成进攻纵队的1式战车发出怒吼时,鬼子草草构筑的防御工事还潦草地不像个模样。几个用沙包泥土堆砌起来的所谓机枪掩体,在37mm战车炮的轰击之下很快就被摧毁干净,仿佛就不曾发生一样,草草掘就的战壕、封锁沟被战车轻松地驶过,所有妄图负隅顽抗的敌军都被重达16吨的庞然大物碾成了一堆尘土。跟随在战车后面前进的,则是无数手执钢枪汇聚成洪流的步兵队伍,他们得益于战车的掩护,一方面用手榴弹和枪榴弹打扫位于战车射击死角的敌人,另一方面则毫不犹豫地将枪弹倾泻在妄图对付战车的日军士兵身上,让那些“嗤嗤”冒着白烟的手榴弹送这些敢死队上路。偶尔有稀稀落落的日军炮弹落在人群中,但很快这些火炮就遭到了无情的压制和打击。卫戍师如同一把烤得guntang的小刀,轻而易举地切开了一块奶油。

    对冲、穿插,经典的训练场景,只不过训练伙伴换成了日军。在不安、紧张过后,战斗气氛变成了兴奋和亢进,然后再是从容不迫和有条不紊,新兵们克服了最初的窘迫,开始得心应手地享受起他们的战斗过程来。几乎是一边倒的屠杀!当进攻力量投放于整条防线的某几个结合部时,守御力量迅速崩溃了,犹如一条蜿蜒的堤坝被打开了口子,洪水从缺口中汹涌扑来,然后是整个堤坝的动摇和崩溃。这种穿凿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原本就千疮百孔的防线压根就没有还手之力。日军防线上的士兵害怕了、动摇了,有人向后逃跑,有人茫然不知所措,前者被毫不留情地撂倒,后者则被紧随其后的步兵俘虏,稀里糊涂地做了国防军的俘虏。

    造成日军崩溃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两条。第一,进攻的突然性。日军没有料到国防军在“苦苦”应付本方进攻的时候居然能够如此迅即和有效地投入大军进攻;第二,进攻的压倒性。日军猜测国防军可能会用战车配合进攻,但他们没有料到战车这种革命性武器对于战场态势的压倒性优势。所谓战车适应性差、防御力薄弱、生存力低下的谣言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被击得粉碎,所处的平原位置则更是将战车的机动性与进攻性发挥地淋漓尽致——这几乎就是最理想的作战场所。当然,日军在防御上的种种错误也奠定了自身的失败。他们没有构筑小正面、大纵深的防御体系,相反却把大部分兵力摆在庞大的防御正面上,一旦被击穿根本毫无还手之力;他们没有挖掘宽而深的战壕和封锁沟,这固然是因为时间不够,但对战车越障能力的低估是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他们没有根据战车的防御力进行针对性的火力布置,当步枪弹、机枪弹打在战车身上如同挠痒痒一般无效时,当笨拙的山炮、野炮压根就无法命中运动中的战车时,当一贯寄予厚望的“rou弹”攻势被战车支援步兵无情粉碎时,战车就成为独步战场、纵横无敌的利器了。

    崩溃、逃散、消亡,这三部曲构成了北条联队的真实写照。北条联队长在剖腹身亡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联队仅仅支持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完蛋了,而这个时候他的求援电报才刚刚发出。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