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125章】 决策之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5章】 决策之难 (第2/3页)

,山本头都要炸了,他本来是打算召开五相会议把提案正式通过的,可是现在似乎连自己都不能说服,如何又能说服他人呢?至于外交压迫,笑话!中国人在前两次的交涉中都没有服软,现在不但在海中胜了一把,陆上也占有优势,难道现在倒肯服软了?外交是政治的外延,是以实力作为依托的,现在日本没有表现出高人一筹的实力,如何能让对方屈服。那些大佬们一口一口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现在难道还是20年前或者10年前的光景么?倒是用现有部队解围的方法在山本看来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现实性,既可以不伤皇军的尊严,又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在海军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山本相信,只要神尾师团撤退到舰炮火力的有效覆盖区就一定能够得到保全。至于青岛攻略,他叹了口气,先等神尾师团搭救出来再说吧。

    可既然身为首相,就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情绪与面子,山本虽然心里并不完全认可支援提案的主要内容,但还是一一签署命令,要求关东军、朝鲜军、陆军省、外务省等相关单位尽快行动起来……先准备起来吧,看一看青岛方面的解围效果再说。

    遭受着巨大精神压力的神尾早已焦头烂额、方寸大乱,在各种信息的焦灼中,压抑的气氛简直令人抓狂,神尾到现在为止精神还未崩溃还称得上是心理素质过硬。卫戍师的战略机动,硬生生将神尾师团截断成为互相隔绝的两个部分,虽然被分割开来的各个部分还有相当的实力,但在态势上来说是坏的不能再坏。要想摆脱被动局面,神尾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后卫部队以放弃背后、侧后防御为代价,向卫戍师发起不计牺牲的牵制性攻击,希望能够拖住卫戍师的注意力,同时让前卫部队,也就是师团主力趁机突围;第二,两部分部队以打通联系为第一目标,集中精力猛攻卫戍师防线,希望能够从中凿穿一个口子,使师团主干能够得到保存;第三,两处部队均专守防卫,等待来自国内的增援。

    第一种方式最为积极,采用了类似于壮士断腕的手法,如果将后卫部队这1万余人投入到不计牺牲的进攻作战中,即便不能突围也足以牵制国防军的注意力,减轻对前卫部队的压迫,如果前卫部队此时突围,神尾估计被包围的近5万人马至少有一半以上能够全身而退。但这种最积极的作法也是最引人争议的办法,能有一半以上部队突围,不错,不过同时也就意味着还有近一半人员的覆亡。这已经不是断腕,而是自废双臂了,纵然保得命在,又有什么意义呢?第二种方式看来较为保守,也是最为常规的思路,但弊端不少。要想打通联系,必然要将原本用于防御包围圈的兵力用于进攻作战,能不能收到效果还在其次,起码国防军包围圈的攻势会更甚、更具压迫感,再者,即便前后卫打通了联系,也不过是重新确认了仍在包围圈中的事实,对于整体态势的改良并无积极意义,相反必然造成部队壅集,回旋空间和机动战场近一步缩小的事实。第三种方式看来最为消极和稳固,神尾虽然心里有些向往,但部下和大本营方面均颇有微词,稍微思考了一番便予以放弃。当然理由也是很充分的,容易被各个击破,士气容易直线下降。更重要的是,神尾对于增援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三个师团的救援看来兵力不少,但主要方向却是指向朝鲜,让他觉得匪夷所思。固然,他能明白因为运输机动力的限制使得往朝鲜运两个师团比往山东运一个师团更方便,也明白在满洲施展“围魏救赵”的可行性,但缓不济急却让人跳脚。

    在遭遇卫戍师的铁甲洪流后,神尾对战车的使用和威力认识更是深了一层,在发给大本营的电报中,他用较为详细的文字对此进行了说明:“……敌方出动了铁甲战车并伴随步兵冲击,速度虽然较骑兵为慢,但攻击力却远超过骑兵,无论是战车的小口径速射炮还是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