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1章】国策建设(2) (第1/3页)
因此对于铁路建设而言,这种征发劳工的方式,本身就是政府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尤其是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各个地区、各个族群都有人力资源参与其中,虽然还不能排除地域、宗派、氏族的影响力,但政府的动员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预演,到了战时,就能迅速筹集更多的人力资源和后勤供应。 秦时竹的解释是众人所闻所未闻的,周学熙当场就呆住了,在老派官僚的心目中,这个动员能力恐怕都要排在工业、经济等等一切的后面,但现在看来,却是一切国力的基础。正如秦时竹所强调的那样,“辽阳保卫战的胜利,不光是靠了拿枪的那3万人,更靠了辽阳实业不拿枪的那30万。每一种情况,都是政府很难事先估计的,但只要有这个能力,不管是什么情况都能应付自如。肚里有了墨水,不管什么文章都能应付自如,如果没有墨水,只靠死记硬背弄了范文,只要题目一变化,那就傻眼。” 那么,事情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的,怎么办 ?秦时竹支招道:“找人,还是多多益善!”在从乡间招募工人时,要把可能存在的兵员流动一并考虑进去,有意识的多招募一批,这样一旦进入征兵环节,抽取一些劳力不至于伤到建设部队的根本;唯一的缺点,或许或增加一些开支,但这种代价完全是微不足道的。 这个解决方式听上去非常简单,却一下子把所有人的心结都打开了——是呀,国防军征兵是不能阻挠的,既然不能让人去不成国防军,不可能采用堵的办法,那就要用引导的办法,有意思地提高供应量,问题迎刃而解。 “果然是高招,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到时候人多了,还怕国防军不要呢。” 国策建设的第二个问题,便是教育问题。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以来一脉相承的逻辑体系,与新军改革号称是一文一武的根本性举措。但是,清廷对于教育只是口头上赋予其重要的突出地位,在某些标志性人物上予以了点缀,但在经费上并没有如他们所说的这般光景。 秦时竹从北疆崛起以来,通过北疆巡阅使的功能将北疆的教育体系发展完善起来,从小学到大学,建立了堪称全国一流和具有代表意义的教育体系。但就全国层面而言,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即便有了飞速发展的辽宁,论起教育建设,还不能说远远超越了南方文化教育大省——原先就极为巩固扎实。 教育总长范源濂是个谦谦君子,但是真轮到他放炮的时候,他也毫不含糊,有关教育问题一开场,他就毫不客气地抨击道:“诸位对于国防建设倒是不遗余力,唯独对教育何其吝啬也?须知,国防建设,只是架子的功夫,教育却是内在的精神精髓。没有了精髓,架子再好也没用——失去了灵魂哪里还有胜利?” 实事求是的说,秦时竹等人不是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民国以来,军马倥偬,除了保证教育原本偏少的经费和抓了一下高等教育以外,对于中小学教育,完全只能依赖于各省的自发之举。在东北,因为基础比较好,再加上政府控制力大过关内各省,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开始建立起来。以辽宁为例,由于新政时期徐世昌的推动,再加上北疆时期推进公办扶持的办法,加上各大财团的赞助,遍及全省的教育网络已经建立起来,做到了每个乡镇有初级小学,每个县有高级小学和初级中学,在规模较大的县城和锦州、辽阳、沈阳三个市建立了高级中学,另外还有各类专科学校和人民大学。适龄儿童,达到了50%以上的入学比例,其中辽阳的入学比例是100%。 按照范源濂刚才放炮的架势,差不多是选择性地忽略了。因此,对情况相对熟悉的熊希龄、周学熙等人不愿意让秦时竹脸上过分难看,纷纷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