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2章】国策建设(3) (第2/3页)
比,就是比起土改之初也是大为不如。这当中,最要紧的就是化肥和除虫剂。至于环保问题,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先让人生存下去,然后再生存好,才是符合发展的内在规律。 对秦时竹有关粮食问题的论断,内阁陷入了短暂的争论。对于农村问题,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问题,大家当真是不敢掉以轻心。 从情理上说,粮食当然是生产的越多越好,但是,鉴于谷贱伤农的弊端,谁也不敢担保,粮食生产到什么程度是最为适宜的。再加上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粮价就如秦时竹刚才所分析得那样,变得扑朔迷离。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水利建设,无论对粮食增长有多大的促进作用,都是势在必行的。谷贱伤农,无非还是一个经济问题,一旦发生水灾,则是社会问题了。 “大总统的论断我赞同,水利非大力兴修不可,但是……”熊希龄不是要唱反调,而是讲起了他的担忧,“一直以来,河工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何修缮,着实棘手,而且,巨额开支如何分摊,亦是难事。” “兴修河工,原本都是中央出一部分,其余由地方补足,但地方贫苦已久,必然只能将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岑春煊做过封疆大吏,深知其中的问题,“原本可能只要100万,但经过地方的拨弄,说不定要征收300万,是故都以承担河工为苦,民众也是怨声载道。这个问题倘若不能解决,则积弊无法革除。” “河工兴修,可以转个思路,一方面就是以工代赈,凡是遭灾的,除了特别困苦的,一般要求参加劳作,另一方面则是拉动内需。” “拉动内需?”周学熙道,“听起来设想很好,可谁出钱呢?” “老百姓。” “老百姓?”熊希龄也纳闷了,“他们哪有钱啊……” “政府给。” “那不变成财政出钱?”岑春煊也没听懂,“我大概知道一点总统的意思,国家先拨钱给下面,然后通过增加的税收等收回来,可关键是,如何能保证100%回收呢?” “没有人敢担保100%回收,也不需要100%回收,只要让钱流动起来,就可以发挥100%以上的效率。”秦时竹为众人算了一笔账,“首先是修筑费,水利兴修,需要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钢材也好,水泥也罢,都是流通商品,一旦出钱购买,等于税收额已经在了,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次是人工费,本来福利救济,赈灾粮钱是一笔开支,现在并入了人工费,全部是相当于这部分被节省了?我粗略估算一下,这当中可以收回15%左右。” 还有85%呢?众人继续听秦时竹说下去。 “再说人工费,老百姓拿了钱财,他就要去消费,买米买面,买衣买鞋,不怕他花钱,只要花钱,就能有税收征收,最关键的是,只要他买东西,别人就赚了钱,别人自然也要消费,一消费,税收还是变着法子到政府的财政系统中。”这套循环效应、累积增长的理论确实是极为新鲜的,但众人都是精英,稍加点拨,便明白了期间的道理。 有人追问道:“万一的万一,他不消费,而是拿了钱到钱庄或者银行存起来,那该如何?” “这也是消费嘛……”秦时竹大笑,“只要存钱,就有利息,付息之人岂会白白亏损,或者自行经营,或者贷给他人经营,不管什么经营,只要开张,就有税收!” “高明!总统的法子,着实高明。” “所以,我一贯主张对工商业减轻税负,明着看,税负减轻,财政收入减少,但实际上,由于税负减轻,工商业有利可图,办的人多了,税收只会不降反升。不信你们问秉三兄,前清时节的税收和现在比孰重孰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