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024章】 时机来临(1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24章】 时机来临(12) (第3/4页)

而是由合法工会组织指派的,布尔什维克是其中的少数派——这一点正好和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少数派)的定义相反。在苏维埃会议上,孟什维克、国家杜马代表尼.齐赫泽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劳动派、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和孟什维克斯柯别列夫当选为副主席,参加执行委员会的,大多数也都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只是到会议即将结束时,莫洛托夫才赶到塔夫里达宫,而列宁更是连列名的资格也没有。

    但是,由于工人武装掌握着武力,以及面临沙皇的讨伐风险,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即便控制了苏维埃,也只能部分执行布尔什维克的主张,但也由于苏维埃目前的革命特性,工人群众内部并不赞同列宁有关改组苏维埃的建议——理由是明摆着的,目前的政权组织已经能够发挥革命威力,不必要多此一举。

    随即,军队也行动起来,举行了统一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全体会议,继圣彼得堡苏维埃之后,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建立同样的权力机关。在全俄苏维埃成立以前,由圣彼得堡工兵代表苏维埃行使它的职权。在苏维埃如火如荼的时刻,国家杜马成立临时委员会,开始政权的争夺,经过他们的努力,得到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的尼古拉二世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最后决定退位,而让位给他的弟弟米哈伊尔,而米哈伊尔还没有接受政权就宣布放弃,7月23日夜,沙皇签署了退位宣言,并按照国家杜马的要求签署了任命立宪民主党人李沃夫公爵为大臣会议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为最高总司令的诏书。

    事情的进展和辛亥革命近乎类似,国家杜马虽然成立了临时政府,但实际力量在苏维埃一边。国家机关的要害部门,如电报局、广播局、车站、铁路等都掌握在苏维埃手中。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连印一张声明的地方都没有。没有苏维埃的同意,压根就成不了气候,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便向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建议就成立新政府问题进行谈判。由于面临布尔什维克的敌视和怀疑,暂时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决定将政权交给说服沙皇退位的临时委员会(与当时南京派将政权交给袁世凯何其相像),列宁代表布尔什维克党批判了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同杜马代表达成协议的计划,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但孟什维克占据会议多数,再加上临时杜马事实上倾覆了沙皇制度,博得了很多苏维埃代表的好感,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拱手交给格.叶.李沃夫,但苏维埃本身并没解散,形成了既有苏维埃又有临时政府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在晚上召开的分析会议上,秦时竹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临时政府和苏维埃在一定时间内会同时共存,只有在临时政府的势力壮大,并掌握军队后,双方才可能产生冲突,在此之前,临时政府只是苏维埃的传声筒。”

    “那么,谁会最后胜出呢?”蒋方震道,“我既看不懂苏维埃的意思,也不明白临时政府的用意。”

    事实上,很多人都看不懂这个情况——南京派当时把政权交给袁世凯,是因为袁世凯手里有北洋军,苏维埃吧政权交给临时政府,仅仅是因为临时政府说服沙皇体面下台有功?

    “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便是,掌握苏维埃的高层并不认同基层的理念,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不惜把政权移交出去,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秦时竹笑了,“可是他们不懂,他们以为这样做将来在临时政府会有他们的一杯羹,除了装点门面之外,他们将来只能吃到闭门羹。”

    “无论如何,俄国陷于内乱,是我们的好机会。”陈宦对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都没有什么好感,“逐鹿计划的推进,恐怕要进行大的修改。”

    “二庵兄说得没错,逐鹿计划原来是以民国6年,即1917年初作为行动开展基点的,但现在局面如此,必须提前半年以上。”秦时竹虽然对俄国的提前革命有一定心理准备,但万万没想到居然仅仅打了2年,俄国就顶不住了。说起来这一点,还要拜中国所赐。德国相对于历史上的力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