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25章】 时机来临(13) (第4/5页)
,并且将进攻和继续革命联系在了一起,鼓动什么现在的进攻符合革命的利益。孟什维克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公会和绝大部分新闻媒体,宣传士兵归队,工人继续工作,但由于军队中的布尔什维克影响,在加上目睹长期战争给国家造成的灾难,底层士兵们逐渐开始怀疑这场战争。同时,由于军官大部分都是保皇党,对临时政府的性质和举措并不认同,加剧了内部的混乱,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袖在军队中进行有力的宣传和组织,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口号,士兵们普遍厌战、反战。再加上从中国输入的物资断绝,各类后勤物资短缺,更是造成士气低落。原本以为沙皇被推翻,国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乐观情绪逐步消失了,迫使临时政府和最高统帅部一再推迟进攻的日期。 9月11日,俄国召开军事会议。一些将领觉得军队纪律松弛、交通混乱、粮食不足、后备部队也有反战情绪,认为不能在9月下半月进行预定的进攻。但是,俄国西部战线和西南战线上的将军们则主张尽快进攻。西南战线司令布鲁西洛夫认为这样可以使士兵摆脱革命的影响。在这些人的催促下,俄军最高统帅部于9月16日发出命令,定于十月初发动进攻。可是以后又不得不把进攻时间从十月初推迟到十月底,最后决定在11月开始进攻,号称冬季攻势。 这一点,正中德奥方面的下怀。根据2年冬季作战的经验总结,鲁登道夫得出和秦时竹一样的结论,在冬季且装备类似的情况下,进攻远比防御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即便俄国人更熟悉冬季,他们并不出色的装备和并不充分的后勤将完全不符合战争的情况,他和兴登堡决定利用俄国革命的动荡时机,在东线展开一场以消耗俄军有生力量的消耗战,以赢得东线的胜利,进而扭转它们在整个战争中的被动局面。 11月7日 ,俄国西南战线五十一个师共30余万人向奥匈阵地发起进攻——俄国人也不傻,知道德国这根骨头难啃,首先把打击面放到更菜的奥匈身上。中部部队第十一和第七两个集团军主攻格利纳内和莱姆堡,左翼第八集团军右翼特别集团军担任助攻。11月11日,第八集团军在斯塔尼斯拉夫以南突破奥匈防线,次日占领加利奇,14日占领卡卢什。俄国因主攻方向无甚进展,改而派第七集团军协助第八集团军。许多士兵拒绝服从旧俄将军的命令,不愿意出发,阻挠了进攻计划的实现。 这期间,德奥已从其他战线调来了十六个师的增援,集结于勃罗得西南,19日开始向俄国西南战线反攻。俄军无力抵抗,仓皇退却。德奥军队全线追击,占领了整个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先头部队更是攻进了比萨拉比亚,由于铁路交通为俄军撤退时所破坏,德奥军队才被迫停止进攻。但随着大军推进,比萨拉比亚落入德奥之手,德国在战线南翼不仅拉平了防线,而且还占领了较为重要的出发阵地。 进攻失败的消息终于引起了民变,再加上本来就反对进攻的布尔什维克在其间煽动,激起了民众更大的愤慨。工人。士兵在圣彼得堡等地举行强大的反战示威。 hl并不打算这么轻松地放过俄国,12月初,乘最寒冷的季节还没有降临的时候,德国选中了另一个攻击地点—里加湾地区,企图威胁俄国首都圣彼得堡,迫使临时政府让步。德国军队主力在鲁登道夫的亲自指挥下,在里加以南强渡西德维纳河,迂回包围并消灭里加地区的俄国第十二集团军主力。该集团军有五个军共十六万人,比德担任进攻的第十八集团军(辖三个军)占明显优势。但是,正如兴登堡指出的那样,俄国无能的不是士兵,而是军官,尤其是挂着将星的军官!面对德军意料之外的攻势,俄军慌了手脚。根据以往两年的经验,一般是德军夏季进攻,俄军冬季反攻。但1916年的事情实在是太怪了,夏季德国没有发动像样的进攻,冬季却发起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攻势,其态度之坚决,用兵之大胆,战果之辉煌,不要说俄国人料想不到,连原本颇为担心的威廉二世都赞不绝口。面对西线防守得力,东线进展得力的局面,他再一次做起了攫取欧洲霸权的美梦。 当然,俄国当局对德军进攻的意图并不是没有判别,但总以为冬季进攻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故而放松了警惕。出于对临时政府和苏维埃的仇视,保守的军官团秘密召集了起来,科尔尼洛夫甚至暗地里策划放弃里加,通过让出通道,让德军能继续进攻圣彼得堡这种极端的方式向临时政府摊牌,迫使其让步,从而实现军事独裁。同时,为了掩盖失败的真相,军官团又将责任归罪于布尔什维克和革命士兵,认为正是因为他们不听指挥才造成了溃败的局面,为武力镇压革命制造借口。 俄国人忙着内讧的时候,德军在预定的突破地区用密集的炮火作先导,掩护步兵冲锋,突破俄军防线,度过了西德维纳河。11日,德军左翼在里加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