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一章 亲自走入历史之中 (第2/2页)
攀谈,“你们百夫长呢?我找他谈点事,他要是睡了就算了……” “伯长!”此乡勇立刻就朝后面嗷吼了一声。 百夫长竟然没睡,从一架板车后挡着的其他篝火堆旁走了过来。 辎重队百夫长,是一个不苟言笑,话很少的家伙。 这百夫长过来,也不说话,就看着李孟羲。 “我是来,看借百夫长笔墨用用,看方不方便借我用用。” 百夫长听了李孟羲的话,一句话也不说,径直走了,也不知人家愿不愿意借,李孟羲站在原地,尴不尴尬。 尴尬没持续多久,百夫长拿着一块瓦,一根秃笔,一块乌漆麻黑的墨递给了李孟羲。 李孟羲虽然怀里抱着好几卷丝帛,但他还是很注意礼节的立刻伸手去接笔墨瓦。 接过笔墨瓦,李孟羲探头朝篝火处看了一眼,“我就在这写吧,写完就还你。” —— 李孟羲在篝火旁,在瓦上用乡勇们的递来的水袋倒了一点水,然后用墨块,在瓦上来回磨了好多遍。 砚台李孟羲没用过,但没见过猪rou,见过猪跑,各种电视剧中那么多磨墨的场景,看也看会了。 墨磨完了,李孟羲摊开一卷丝绸,欲下笔的时候,李孟羲犹豫了。 因为他一时不知道写什么好了。 歪头想了一下,李孟羲拿起毛笔,在瓦上沾了一点墨水,把笔头润开。 然后,提笔在丝绸最右,写下了【医书】两个大字,这两个字,于是就相当于写在书本封面的书面,奠基了整本书的内容。 字写完了,李孟羲看了一眼放在左膝的丝绸匹,突然笑了。 之所以会会心一笑,是因为李孟羲突然间就明白了,为何古人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 丝绸抽出一点,准备写的时候,开始时,李孟羲是准备按自己的写字习惯,按从左至右写。 左边是摊开的布匹,自然,布匹卷就在右边,刚准备一写,手腕就碰到布卷了,很不舒服。 于是,只好调过来,布卷放左边,这样右手就不会被布卷担着了。 布卷是这样,竹简卷起来也是这样。 在竹简是刻字的时候,如果矮几比较短,竹简就得先卷起,然后放一点刻一点。 如果从左往右写,那么竹简就得往左放,手就被右边的简给担起了。 然后,要是刻完了,这时,右手拿着刻刀呢,翻竹简不便,左手就得去翻,这样每翻一次,两手就得交叉着动一次,极其不便。 总之,古人写字习惯从右往左写,是基于书写介质而发展出的。 竹简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从右往左写更方便一些。 而要是当出现更便捷的书写介质,就比如二十一世纪学生们的各种翻页方便的作业本之类的文具,自然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写更为方便。 以前一直弄不懂的问题,现在,因为要亲自在一卷丝绸上开始记录东西,亲自体验一下,立刻就理解了古人的习惯。 曾经,李孟羲只是远观史书,不想如今,他亲自走入到了历史之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