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八章 一身本领,皆缘科学 (第2/2页)
先取控制硝和硫磺不变,配置十份只木炭份量不同的火药,然后试验威力,只此一轮,只配置十分火药,就能初步试验出火药中木炭的占比多少合适。 然后依然是控制变量法,再依次试验,硫磺和硝,最多十轮试验,一百分火药,便可以试验出基本接近科学的火药配比。 火药自唐末诞生,到宋朝用于战场,到明朝时,才有了最科学的火药配比,这漫长的火药配方改进过程,走了一千多年。 如果,宋人掌握了控制变量法,那么,一个月,就能走完火药演变一千年的漫长路程。 火药如此,烧制瓷器也能,依靠这个方法,一步一个清晰的脚印慢慢改进。 还有医学,锻造,农业,等等。 相比经验总结模式的技术发展,理论研究型的技术发展模式,更具效率。 控制变量法一个月能研究出的火药精确配比,靠经验总结,得一千年。 这期间效率,何止千万倍的差距。 这是控制变量法。 数学统计法,又是什么呢。 比如,假设想知道我军铠甲哪些部位是薄弱部位,想把薄弱部位找出来,然后以于加强,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统计所有战死的士兵,看其是怎么死亡的。是对方兵器是刺穿了铠甲正面,还是刺穿了铠甲侧面,亦或是铠甲没破,而士兵被钝器隔着铠甲砸伤了。 统计完,就得到了一个数据。 有多少士兵死于正面穿刺伤,有多少死于侧面伤势,有多少死于钝击伤。 有了数据,想要改进铠甲,就能有的放矢,专门针对薄弱点去改进。 如果绝大多数士兵死于穿透铠甲的正面刺伤,那就增加铠甲正面的防护能力,增加甲片,或者就加个护心镜之类的。 护心镜出现在战场,同样是经过长时间的战场经验积累,才诞生的,这个过程,至少以百年为单位。 而如果,有一个聪明人,知道如何有目的的统计士兵死亡成因,那么,一场大战,死伤三两千人,三两千个数据样本,足以统计出铠甲的薄弱部分。 百年战争才催生出的护心镜,有人能一场战争就准确的找到铠甲最容易受到攻击的部位,并有针对性的加强。 科学研究的第三个方法,理想模型法。 研究摩擦力的斜面小球试验,就是最经典的理想模型法。 还有极限法。 李孟羲之前在学习阵略之时,已不觉间运用了极限法。 论破阵之法,锥阵与长蛇阵孰优孰劣。 那么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破阵关键,一为攻击一点,力量的集中程度。 二为,人力投放速度。 极限状态,一字长蛇阵可保证每一个人都朝敌军阵型一点冲击,人力最为集中。可如此一来,一字长蛇纵阵,人力投放速度太慢了,一个一个往前送,等于送人头了。 同样极限状态。破阵用方阵,方阵一排几十人可同时投入与敌阵的角斗,人力投放速度一排几十人,速度足够快。可如此以来,攻击点就太分散了,不利于以点破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