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六章 欲寻村落 (第1/2页)
义军游骑被刘玄德授意,本着能不扰民就不扰民的目的,往往只是沿路进发,散开在大道两侧警戒前方。 在每日即将扎营时,即,在下午,大致三四点的时候,游骑开始散出去,察堪地形,寻找水源和扎营地点。 水源很重要,做饭离不开水,扎营地离水源,最多五里地,而不能再远了。 一般来说,扎营扎在水源地附近,打水做饭饮马啥的,最为方便。 可是,一般河流附近的涂滩地,路况很不好,把大军从大路往河边迁移,得不偿失。 所以,综合考虑,一般扎营时,还是在大道正中,就地扎营。 路之所以成为路,因为走的人多才成了路,为何走的人多,因为那里好走,不管是地势平坦,还是土质坚硬不容易被雨水泡成烂泥,不管怎么说,形成道路的那一片地域,也是方圆一两里范围地势最好的一块区域。 也就是说,但凡道路,道路所处的地理位置,必定是四周大片范围之内,地势最平坦的地方,不然就不会自然而然的形成道路。 同样也是说,当道扎寨,会扎营在最平坦最开阔的地方,性价比极高。 刘备再三吩咐过,路上遇到乡民,别去惊扰。 因为刘备深知民情,骑兵要是往人家村口转两圈,百姓恐遭兵劫,连夜拖家带口背井离乡逃躲兵灾去了。 逃灾路上,千难万险。 因为游骑故意往人家村口去转,吓的人家弃村逃亡,然后死在逃亡路上,不知几人。 何必要搅扰百姓,平添事端。 作为一个现代人,李孟羲知晓后世有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枪粮,还有解放军战士解放国民党首府南京之后,疲惫的战士们为了不打扰百姓,就睡在大街上。 因此,刘备不愿扰民,怕一个惊动,以使方圆数里百姓惶惶,刘备不让游骑去打扰路遇之百姓,李孟羲很赞同刘备的做法。 可因为急需木桶等物,这些生活必备品要是让木工营做,得很久,要是遇到村落前去拿钱买,不就省事多了。 李孟羲觉得,方法或许可以改变一下了,游骑可以在行军途中,留意去找村落,又不是不给钱,遇到村落,拿钱买木桶啊,锯子啊,什么的,不都是急需之物吗。 这么想着,李孟羲就带着弟弟,去中军,继续趁夜晚时间训练民夫了。 训练的民夫只有四十人,为什么不一下训练多一点呢。 这是因为,人多了,训练质量就无法保证。 而要是把这第一批四十人,认真训练到合格乃至优秀的程度,训练到这四十人每一个人都能单独当教官,把散乱的民夫训练的知道队列,知道令行禁止。 那么,一个月训练好四十个民夫。 这四十个民夫再散出去,每人再训练个二十人,又一月后,这四十个民夫,就把八百人训练的都知道队列了。 然后,再由这八百人,再扩散,再每人训练个十人呢,第三个月,八千民夫都能走队列了。 也就是说,按李孟羲的方法,最多一月,第一批教官练的差不多,最多三个月,管理散乱的民夫营组织度会拔高一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