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军在外,首忌张飞 (第2/2页)
我军就外补给,不单为商事,更涉外交。 外交第一当以不起冲突为要。我军至城下问询,城上之人或有敌意,若事不可为,可一走了之。 亦可礼数周全,稍恳请之,若再不成,可去。若城头骂我,禁回骂之,以免滋生事端。 外交之人才,以隐忍性沉稳,喜怒不形于色之人为优。】 这些写完,最后,李孟羲在最后补充了一句,【行军采买,当万分谨慎,不可交于张三将军。】 算是写完了。 但这时,刘备提起还有一点。 刘备说,若日后大军沿途采买,我军带钱财至城下,城头士卒得知我军来意,无法自己做主,必要回禀上官才能回复。 刘备问,人心不测,不知城中主官,是愿意卖粮于我,还是不愿,亦或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因此迟迟未有回信。 我军未知城中主官意图,那该在城下等待多久。 刘备越来越“难缠”了,说刘备难缠,不是贬义,而是刘备不知怎么搞的,可能被李孟羲影响了,开始从稀奇古怪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李孟羲皱眉思索很久。 “城有大小,城头士卒知我来意,再去回禀上官。 若是乘马离去,半刻便足够一个来回。 纵是步行,一刻,也足够一个来回。 若一刻过去,可再问城头之卒,可有回信。 城头之卒若说无有回信,便可再等。 再一刻后,再问。 三刻之久,足够城中主官得晓消息,是卖粮或是不卖粮,此时应已思虑成熟,应有答复通传于我知晓。 而三刻之久,若无答复,此时便可料到,城中主官,正游移不定,迟迟难下决断。 彼即无意卖粮于我,我军再待许久,或许,其迫于我大军压力,会卖粮于我。 但,强人所难,岂不不美? 况且,采买车队若耽搁太久,若我大军走远,追之不及,却是不妙。 故,玄德公问我,于彼城之下,静待多久为宜,某以为,以三刻之久为佳。 逾此时,可去也。” 李孟羲缓缓答到。 刘备面带笑意,连连点头。 李孟羲所言,刘备极认可。 刘备问的问题,李孟羲是解决了。 李孟羲倒是又想到了一个新问题。 关于行军,以及采买队离队跑出很远去买东西。 如果,买东西耽搁时间长,大军就得停下来等着离队的采买队跟上来。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大军不用停下,正常行军,而又让离队很远的采买队能够跟上呢。 答案是有的。 大军正常行军,而采买队能正常跟上,其关键在于,利用好速度差。 大军行军,各部分中,最慢的是什么。 答案是,步兵。 不管何人的军队,在汉末,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奢侈到全部都是骑兵,必然有步兵队。 大军整体的速度,被步军的行军速度限制了。 而只要,采买队速度比步军行军速度快,那么,哪怕离队较远,离队时间较长,依然能轻松追上不停步的大军队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