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配音演员穿到年代文 第174节 (第2/3页)
们也都耐心地听了,有些平时工分赚得多的村民,听着听着,听出了门道,神色渐渐地认真起来。 李潇潇将桑基鱼塘、保湿保温提高发芽率的原理简单地说了一下,最后说:“咱们可以先从种菜试试。” “干部们已经专门划出一小块菜地,这块地谁都可以看得到,咱们就按照刚才我说的方法去种,整个过程大家都可以看着,绝对真实,几天之后就能看到结果。” 也就是说,村民们连动手都不用,战士们会亲自示范,要是有效果的话,那大家再将这方法用起来。 这对村民们来说毫无损失,于是大家也多十分期待,要是真能种出更多的菜,那必须得推广! 就这样,李潇潇和他们达成了约定。 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后面两个场子,大家对李潇潇说的方法都半信半疑。 当天表演结束后,第二天李潇潇就和干部们亲自示范,在村民们的围观下,在划出来的地里松土,挖浅沟,洒水,盖土,最后撒上菜籽,铺上稻草。 几天后,菜籽发芽了,村民们看着地里那些小绿点,震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这些菜籽发芽比他们平时多了将近两成! 第107章 回光州 试验田的菜籽发芽率高出普通水平两成,村民们啧啧称奇,纷纷将消息往四周传,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各个公社。 听到消息后,许多人甚至顾不上手里的农活,从田里特地赶到试验田这边,就为了亲眼看看这一块神奇的土地。 从这天开始,村民们纷纷效仿这种播种方法,几天后,每个人都亲眼看着地里的小绿芽比以往都要多,整个县的种菜效率都提高了。 科学种菜让百姓们尝到了甜头,连干活的积极性都高了,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李潇潇同志说的“桑基鱼塘”。 在那个桑基鱼塘里,他们可以把蚕蛹的丝剥下来,拿去供销社卖,剩下的蚕蛹直接喂鱼。 要知道,蚕蛹本身就是很补的好东西。身体虚弱的人,或者刚生完小孩的女人,都是可以通过吃蚕蛹补身体的,要是拿来喂鱼,可想而知,养出来的鱼个头一定很大。 也就说是,通过这个桑基鱼塘,他们不但能得到钱,还能得到比从前肥美的鱼! 前段时间,李潇潇同志在舞台上时讲得非常清楚,每一个步骤,从开春后每个月做什么,到每个月能从前面的劳动中获取什么,都讲得一清二楚。 等年底干完塘之后,他们顺手就能先把桑树枝插上,而这些桑树枝进了土里之后,十来天就能生根,等大家过完年之后,就能开始放鱼苗,无缝衔接,开始新的一轮桑基鱼塘。 那姑娘说得那样清楚,以至于每个人脑子里都能随着她的话,想象到了画面。 每个村都是一个小生产单位,都有集体喂养的鱼塘,所有人一起承担风险,每年都要上交足够的鱼之后,剩下的才是村里根据工分多少来分鱼。 按照桑基鱼塘的说法,其他的先不说,至少鱼的产出斤数,是不会比喂草时的少。 人多力量大,大家都心动了,于是各生产队都召集开会,通过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看看要不要将这桑基鱼塘搞起来。 每个生产队的点票结果都是全票通过,于是各生产队队长、会计、赚工分最多的村民等,一起去找李潇潇学习。 与此同时,县文工团的文艺推进工作也循序渐进,每部样板戏都在县里上演过,与话剧交叉上映。 不管是京剧还是话剧,里面的主要角色都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许多少年人甚至会模仿角色们的语气,用角色的台词去搭别人的话。 在一次演出前,县文工团的京剧组组长萧冀望邀请刘翠花来参演,表示其中一位演员身体不舒服,临时不能上台,而他又听说刘翠花从前是农村文艺队的,于是请她过来救场。 刘翠花一直都是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萧冀望一番话说得谦虚得体,刘翠花本身也怀念从前在文艺队的日子,于是没什么犹豫就答应了。 几十年代的农村没什么娱乐项目,能参与到农村文艺队里,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刘翠花还是大姑娘的时候,就曾经非常投入地练习,当初在娘家的小村里也是出了名的金嗓子。 现在她虽然将近四十岁了,已经将近二十年没唱过,但重新站到舞台上,演个只有台词没有唱段的小角色,还是绰绰有余的。 她挤出劳动之外的时间,参与排练,所有演员都对她客客气气,萧冀望也对她表示感谢,又感叹说:“幸好翠花姐你来帮忙,不然这里也没农村文艺队,想借人都难咯!” 刘翠花也是嫁过来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公社竟然没有文艺队,不但如此,就连原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