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1页 (第2/2页)
魏茸“嗯嗯”应道,“然后呢?” “能够随身携带口红的,大概率是有女人。”周元解释,“而我们从去往森林公园的线路排查出来的三辆车,其中有两个职业就是可以存在关联的。” “青州大学医学系的解剖教师,你听到这个名字,第一感觉是什么?”周元问道。 魏茸本来只想要安静的听讲解,没想到周元把问题抛给她,紧张地说道:“经常解剖尸体,就和杨法医一样?” “如果你听到一个常年占据重疾险第一名的保险销售员呢?”周元问。 魏茸头疼,她给自己也买了重疾险,主要也是为了防范以为然,邹秋玲能卖得好,大概是因为她销售口才了得。 周元摇头,他告诉魏茸:“如果一个人推销创可贴的人,向你推销你现在并不需要的创可贴,你会买吗?” 魏茸摇头,没磕磕碰碰受伤,买创可贴来搁箱底吗? “那如果人家刚推荐完不久,你转头离开就摔伤,你还会拒绝买吗?”周元声音淡淡,却如重锤敲在魏茸心上。 也就在这一刻,她忽然明白周元为什么让沈睿去蹲点邹秋玲。 假设解剖学的老师张鹤和邹秋玲是认识,且关系挺亲密,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邹秋玲为了把保险卖出去,所以在某个顾客群体里制造“生命”恐慌,从而购买保险。 不过魏茸才把这猜想说了出来,周元就否定了她一半的想法。 周元说:“比起让人恐慌,让人能够有利更容易让人上钩。” 一般人购买重疾险,除了自发性觉得是必要的。绝大部分的家庭对于这种商业保险的付出是感到吃力的,只会等到觉得是“必须要”买的情况下,才会的选择购入。 而这种必须要,大多数都是受到周边的亲友或者邻居影响。 就比一个小区里某几户人家得了什么病症而死去,这时这几户家庭四周围的邻居就会有一种心理,“怎么办,我也怕这样没了”,于是就会考虑起以前不怎么考虑的保险事宜。 这起案子,周元想的是,邹秋玲应该是在某个“富人”的群体进行了保险的交易,富人购入保险的份额越大,销售员能够获得更多。 就好比同一个销售员,可能卖给富人一份保额,就相当于在普通人上买上百份保额。 这就是“同质,不同量”的差距。 而富人群有时候就是一个小圈子,你说一句话,其他人就跟着购买。 周元想了想,认为能够引发这种“效果”的,大约是邹秋玲和那群富人定制了一种隐秘的合同,就比如“如果你们孩子或者亲友发生某种病症需要用上器官,我们可以率先给你们提供”。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