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1页 (第2/2页)
。 “淮西勋贵多年征战,圣上以猛治国,在马上打天下。他们的门生旧友,上到中书,下到各地州府官吏,遍布四方,自成一派,所谓朋党,举荐贤才时选取的根本是自己的乡谊、亲戚与学生。出了错层层袒护,杀民百人成一人,有了功层层谎报,杀敌一人成百人,如此立国不稳。” “这也是人之常情,自古有之。”杨宪道,“根本不是一时能根治的,没听说哪个朝代能幸免,如百姓偏袒小儿,皇帝偏袒长子一般,谁都有偏颇的时候,先生,咱们浙东以后要是壮大了,一如这样,不可能就……” “你说的道理我明白。”刘基打断了杨宪还要出口的长篇大论,“终究要此消彼长,阴阳平衡,可除了由我来消,由我来涨,你们谁都担不起这个担子。” 杨宪本性傲气自负,刘基这么夸大自己的地位,相当于贬低了别人,让他心里下意识一恼,强压下情绪后,才读出潜在的意思。 这时杨宪才明白刘基的部分想法,一方面他觉得刘基简直是个天大的傻瓜,一方面又敬佩他有如此的牺牲精神,愣怔片刻,说道:“那么先生究竟要怎么退。” “我心里有数,你不用管。” 弄不清楚他要干什么,杨宪又开始着急,刚才思索问题时难得的冷静重新被抛到脑后。 要说退下去,无非是辞官和赐死,哪一种都不是能轻易办到的,更难的是提防淮西落井下石,而且刘基一旦退了,自己首当其冲成为靶子,李善长岂有那么好对付,浙东又哪是随便能提起来的。 见他在初秋的天气中出了一脑门的汗,刘基便知道他心里又在盘算:“希武,我虽然准备退下去了,但并不是死了,你不用担心浙东的人不帮你。” 杨宪道:“我只是还没有准备好。” 刘基道:“你看看这个。” 说着他从袖子里递过去一本文书,杨宪恭敬接了,展开来读,读了一会儿,惊喜道:“这是中书李彬的罪状弹劾。” “李彬是李善长的心腹,处理好了可谓是一记重击。”杨宪道,“只是这个事恐怕不是太子能处理的,闹到圣上那里怎么办?” “就是要闹到圣上那里去。” 杨宪恍然大悟。 李彬没做中书省都事之前,在各地有一些任职的记录,这次御史台发动全力与淮西较劲,那些大老粗的将领们平时本就不加掩饰,又有通婚的习惯,一连就是一串,找出来许多证据。 御史们通通响应朱元璋的号召,用通政司这条新路子送了文书来。 正本上交,副本是要留下存底的,不出两个时辰,应天府的高官全知道了李彬犯的错,也全知道了刘基要对付李彬。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