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6节 (第5/5页)
赵、萧之流,这些子弟也许不无才俊,但绝无能光大我崔氏门楣之人!还请叔父三思!”说罢他向崔辨长揖为礼,这才退下。 听了崔弘度这番话,崔辨陷入了深思之中。正如崔弘度所说的,虽然崔氏有唐一代为相者有十二人,在社会上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比起北朝时的极盛时期已经相对衰弱了。究其原因,隋唐两代都是起源于关西,其统治集团自然也是以关陇地区为主,清河崔氏中虽然也有支脉跟随魏孝武帝西迁入长安,随之显贵,但清河崔氏的主干宗族毕竟还是留在关东地区,自然还是被视为关东人。 更重要的是,隋唐两代一统之后,州县一级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两汉以来,州县两级行政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可以征税、行政、执法、举荐人才、指挥州郡军队的权力,甚至还可以自行征辟属官,只需向中央报备一下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州郡长官通常会征辟当地的有力士族为自己的属官,久而久之,各方士族掌握了州郡的实权,各地太守到任后都必须征辟当地有力家族的成员为自己的别驾、从事等属官,才能正常行政,变成流水的州郡太守刺史,铁打别驾从事的局面。 对于像清河崔氏这样的士族来说,即便没有得到朝廷的任命,不入中枢,依旧能够确保自身宗族所在州郡的各种经济政治特权,确保家门不坠。任官对崔氏来说就不是一种必需品,反倒是朝廷需要选用崔氏子弟进入中枢,甚至与其联姻,来确保这些世家大族对自己的支持。但以关中地区为根本的隋一统天下之后,州郡属官的任命权被收回了中枢之手,这样一来如果士族子弟无法像过去一样垄断所在州县的经济政治特权,如果他们不能保持仕宦,他们就会被逐渐边缘化,家门败落。 “老爷,你在想什么?” 一个声音将崔辨从思绪中拉了回来,他抬起头,却是妻子陆氏,赶忙笑道:“没什么,你还记得那个乌水房的崔十二吗?方才他登门拜访了!” “就是那个在军府的吗?”陆氏已经年过四旬了,不过保养的不错,除了眼角额头上有些皱纹,看上去倒还没有什么老态:“不错,就是他!”崔辨叹了口气:“他此番来是替他的上司向我家七妹求亲的。” “替他的上司求亲?”陆氏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那崔十二好生不晓事,我记得他也就比你七八岁吧?他的上司只怕都年过五旬了,我家七妹今年才十七,这年岁也差的太远了吧?还是个续弦,亏他也能说得出口!” “这个倒不是!”崔辨赶忙解释道:“他那个上司倒是还好,比他还要小上几岁,今年也才刚三十!” “刚三十?”陆氏笑了起来:“当真?我记得崔十二现在已经是五品了,就算也是个五品,刚三十的五品那也是少年早达呀!难道是长安的贵公子?” “那倒不是,听说姓王,还是琅琊王氏的旁支!” “琅琊王氏的旁支,三十的五品,听起来还真不错!”陆氏笑了起来:“虽然门第比卢、赵、李那几家要差了点,但官职却高多了,对了,我差点把最要紧的给忘了!聘礼多少?” “聘礼?”崔辨一愣,旋即笑道:“还没来得及问,不过不要紧,崔十二方才有留下一份文书,里面应该有!对,就在这里!”崔辨从一旁的几案上拿起一份文书递了过去,陆氏接过去一看,咋舌道:“五万贯,这么多?” “什么?” “这里说那王文佐愿意出聘礼五万贯!”陆氏的右手微微颤抖:“老爷,你说这会不会是假的?” 崔辨接回文书,细看了起来,果然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愿纳币五万贯,求娶崔氏好女,以为秦晋之好!”他也不由得吓了一跳,五万贯就是五千万钱,这个聘礼标准快赶上唐初出嫁公主的嫁妆了,已经完全打破了两人的心理预期。 “应该不会有假!”崔辨的语气还是不那么肯定:“纳币是在娶亲之前,那王文佐若是在这种事情上撒谎,岂不是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可,可是琅琊王氏早就败落了,他祖上应该也没什么余荫,就算他少年早达,善于经营,也不至于一下子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吧?”陆氏问道。 崔辨点了点头,与以河北为根基的崔氏等北方士族不同的是,南方士族先后经历了孙恩之乱、侯景之乱和江陵俘囚几次大难,能保全家门就不错了,产业部曲基本都荡然无存了,这个出手着实有些吓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