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75节 (第3/3页)
跳如雷,一大堆人也要跟着倒霉。 另外一方面则是要恢复生产维持行业发展。 处理贷款坏账以及维持整个行业发展,这是工业部方面主要顾忌的原因。 他们可以让芜湖机床公司破产,但是不希望看见一家国内第二大机床企业彻底完蛋,从而导致整个机床行业完蛋,他们也想要引入外部投资者,重新激活这一大堆的机床业务,给机床行业带来新的竞争力,进而持续发展整个机床行业。 工业部的这些诉求,最后归根到底到了李氏制铁这边,就只剩下一个问题:钱! 有钱好说话,这些事都不是事。 没钱……那么就搞不起来。 李氏制铁公司迅速和破产重组委员会的人进行了相关的谈判,然后对交易细节进行逐一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了谈判协议,芜湖机床公司把核心业务以及其他业务拆分,李氏制铁公司以直接四十三万楚元现金,收购了芜湖机床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三大生产基地,一个研究所,两个大型实验室以及其他相应资产,同时承担了核心业务大约二十万楚元的银行贷款、供应商货款等债务,这样算下来,其实总出资就达到了六十三万楚元。 这对于当代的工业界而言,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也算是大手笔的收购了,而且收购对象还那么特殊。 工业部那边把核心资产甩卖了后,基本上就填平了六十万多楚元的大坑,然后再把其他乱七八糟的资产一一变卖,最终这么一拆分出售后,发现本来资不抵债的芜湖机床公司,最终把贷款全部甩出去了不说,还剩下了好几万楚元…… 用工业部大佬的话来说就是:总算还剩下了个点银渣子…… 其他业务方面不用去说,且说芜湖机床公司的核心机床业务被李氏制铁接管后,历史制铁公司把这些核心业务重组为李氏机床公司。 紧接着进行了全方面的整顿,人家李氏制铁公司能够成为国内第一大民营企业,靠的可不仅仅是有钱,还有他们的高效管理。 要不然,他们怎么可能支撑起来一家资产数百万楚元的庞大综合性集团企业。 重组后,李氏机床公司的员工规模,比芜湖机床公司时代里缩水了百分之五十以上……而这些工人也不用担心失业……国内大楚帝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工人,尤其是有技术或者有经验的工人还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 芜湖机床公司破产重组之前,其实很多人都已经跳槽了…… 裁员的同时,李氏制铁公司再一次祭出了他们惯用的大杀招:砸钱挖人! 裁员,裁的是普通工人以及行政人员还有那些半吊子的研发人员。 挖人,挖到是研发人员! 作为一家立足于造船、制铁的典型重工业企业,再加上之前的一系列成功经验,让李氏制铁管理层对技术非常的重视。 砸钱挖人研发技术,这是他们的基cao……甭管干啥,他们都这么干,都快要形成习惯了。然后,在旁边吃瓜看戏的汉天机械公司就发现……自家的机床核心研发团队就被挖走了很多人……尤其是机床刀具研发的十几个核心工程师,更是被挖走了半数还多! 这气的汉天机械公司高层哇哇叫……这根本不是来挖人的,这是来刨根的…… 还气急败坏去找对面李氏制铁的人去理论,说要状告他们非法竞争云云。 人家李氏制铁公司的人直接把他们赶走了,还说什么你们留不住人,那是因为你们给的钱不够多,还什么机床行业第一呢,给工程师的钱就这么点,我都替你们觉得丢脸…… 又说什么我堂堂正正砸钱挖人,有本事你告去,我们李氏制铁别的不多,就是养的律师多! 告……这其实没法告,因为这年头可没什么竞业条款,辞职也很简单,哪怕双方签订了工作合同什么的,但是只要员工以合理理由提出纸面辞职,那么当天就可以走人……不需要企业同意的,至于合理理由,做的不开心,身体觉得不好了,家里养的狗死了都算…… 当然,特殊雇用合同例外……比如有股份分红之类的一些雇用合同,这就和普通雇用不一样了,违反合同就很麻烦,不过工程师又不是什么高层管理人员,可用不着这些特殊条款的雇佣合同。 总体来说,在大楚帝国里挖人才很简单,只要你给的钱够多,人家就会跳槽过来。 同样的,挖人才也很困难,因为你钱不够多,人家都不搭理你…… 但是李氏制铁不差钱! 所以对于其他公司而言,汉天机械公司的技术团队很难挖,但是对于李氏制铁公司而言,挖人很简单的,直接砸钱就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