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81节 (第3/3页)
的社会当中,不仅仅农村如此,城市里也这样……哪怕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一般也会学做女红,然后给自己绣嫁衣什么的。 李氏制铁公司的小小一根缝衣针,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们公司的拳头产品,赚的不比造船少啊? 就是因为这年头缝衣针是家庭必备物品,跟菜刀,碗筷一样每个家庭都不可或缺。 这些也导致了,大楚帝国里的成衣市场并不大,基本都是制服,同时哪怕是工厂生产的这些成衣制服,其实成本也没比人家家庭主妇一针一线缝制低多少! 因为这年头也没啥工业用的缝纫机,缝纫机倒是有,还是汉天纺织公司自己琢磨研究出来的小型的手摇缝纫机。 这东西成本高,效率也不咋滴,采用这种手摇小型缝纫机生产的成衣虽然成本不高……但是怎么说呢,不管如何都比直接买布要更贵…… 所以,哪怕是成衣的成本相对于布匹而言只多了少许,民间市场也不接受……因为在很多家庭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闲暇之余缝制衣服能省几文钱那也是好的啊。 相当多农村地区里的家庭,人家布都不买,而是直接购买棉纱自己纺布,甚至有些农民连棉花都自己种,然后直接纺纱织布……连棉纱都不买! 如果从生产成本上面来说,农民自己种植棉花织布肯定更高,但是你要知道农村里的很多农民的时间不值钱。 尤其是农闲的时候也没事干,想要打零工都没什么机会……自己累一些种棉花纺纱织布虽然看似成本很高,但实际上没成本! 所以,你和农民们讲什么生产效率,讲成本是很扯淡的事…… 除非你免费送,不然的话你再便宜人家也不买你的! 布匹市场如此,成衣市场同样如此! 所以,这年头很少有企业专门搞一个成衣工厂来生产成衣的,一些大企业虽然有工人制服的需求,但往往也是直接内部搞一个小成衣作坊,然后就地招募工人的女眷进去缝制衣服。 又或者干脆直接发布料,让工人拿回去让家中女眷缝制。 汉天纺织公司,那是例外……虽让他们承担了国内大量军警制服的生产任务,这不搞也得搞。 甚至为了搞的更好一些,他们还特地弄出来了手摇原始缝纫机呢。 现在,眼看着在棉纺和毛纺市场落败,生丝市场也不好搞,他们就开始转移视线,想要在成衣市场里混出一片天地来。 他们不仅仅想要把工厂生产的成衣卖给官府以及各工厂当制服……他们还想要把成衣直接在市面上铺开,让普通人也购买,准确的说中层群体。 他们有一定的购买能力,但是也不至于能够让专业裁缝定制的程度……家中女眷虽然也能缝制衣服,但是中产家庭的女眷嘛,总不至于和底层家庭的女眷们一样,为了节省几个铜板就一天缝到晚啊…… 如果款式符合大家的审美,质量靠谱,穿着舒服,并且也合身的成衣出现在市面上,他们也可以直接购买成衣。 第654章 海外大殖民 汉天纺织公司想要扩大成衣市场的规模,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可谓是极大的,但是他们没放弃,而是继续琢磨着各种方法,包括投资研发工业用缝纫机,搜集不同人尺码的版型,制定尽可能覆盖更多人群的标准尺码版型。 总之,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同时扩大潜在的客户覆盖群体。 但是这一切有没有用呢? 其实还是很难。 成衣市场的困难,并不是在于成本高低,尺码覆盖……而是一个消费习惯以及家庭女眷劳动力低成本的问题。 男耕女织的传统下,女的基本不出去外面工作,对于中产家庭的女眷而言,平日里闲着没事也只能做一做女红打发时间了。 而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女眷而已,就算是成衣的价格再便宜,但是只要比布料贵,那么人家也宁愿购买布料,然后挤时间自行缝制衣服,能省一个铜板是省一个铜板。 至于农场市场……这个就更别指望了,连布料想要进入农场市场都非常困难,更别说附加值更高的成衣了。 对于农村市场而言,棉纱是销量比较好的,其次是棉花……即便如此,这些产品也面临着农村地区自产棉花的极大竞争。 人家连棉花都自己种……你的布匹或成衣卖的再便宜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除非你这价格低到让农民们觉得直接种棉花都亏,不如种其他农作物划算,从而降低了农村自种棉花的产量。 然后你还得让农民们觉得购买布匹或成衣比购买棉花或生丝自行织布更便宜……这显然也是不太可能的。 华夏地区的农村市场,可是很不好搞的,很多在城市家庭看来是属于生活必需品的东西,在农村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市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