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_第59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97节 (第3/3页)

站稳脚跟,并和当地良善土著大规模通婚融合,全面改风易俗,确保了当地没有任何一个纯粹的异心之人后,这些地区的肃清作战才会真正的结束。

    这些事情,大楚帝国都是做熟了的,自有一整套的既定流程,下头的军政双方都会自行处理,用不着罗志学亲自关注。

    大楚帝国太大,需要罗志学亲自处理的事情也太多,如果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都需要罗志学亲自处理的话,那么罗志学也不用过日子了。

    所以进入承顺二十一年后,罗志学把视线从安南两省收了回来,重新投入到国内之中。

    在外围的些许领土的扩张,对于军方等将士们而言兴许很重要,但是对于整个大楚帝国来说,其实也就是小事。

    真正能够影响帝国国力强弱,帝国兴衰的还是国内的工商农畜等国内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首当其中的就是农畜渔牧业!

    这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人的能不能吃饱的问题,大楚帝国在过去二十年来最为重视的问题,始终都是农业问题。

    嗯,畜牧业和渔业其实也算,都归属农林部所辖。

    什么机器设备啊,枪支大炮啊,在吃饱饭面前屁都不算。

    所以,大楚帝国在过去十几年来,才会投入巨资,花费无数人力物力修建了无数的水利设施,甚至都搞了个黄河人工改道。

    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

    而这些也都获得了回报!

    得益于黄河顺利改道,淮河流域终于恢复了他本该有的面目,虽然说淮河下游河道,因为过去几百年来黄河的不断冲积,导致大量泥沙淤积,其防洪形势依旧严峻,但是总归是不会和以前一样动不动就来个决堤了。

    再加上淮河下游尤其是洪泽湖地区的防洪设施先后修建了十几年,帝国为此砸下去的资金少说也得几千万楚元,而这些防洪设施,之前都是为了防范黄河和淮河的合流的。

    如今黄河之水不来了,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很多。

    后续这一地区不敢说风调雨顺,但是农业生产情况将会大大改善。

    农林部很乐观的估计,安庐以及江北、河南三省的粮食产量,在承顺二十一年的时候,将会比以往增加百分之十以上,并且这个产量增福,在后续几年还会继续。

    就连山东以及河北那边,因为黄河水资源的流入,再加上大量提前修筑好的水渠把水资源合理利用,正常年份下,粮食产量也会有所提升。

    大楚帝国的长江以北的这几个省份,在未来几年内其粮食产量都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得到农林部的预估报告后,罗志学听了比得知安南那边的连战连捷高兴多了。

    相对比国内的农业顺利发展,安南平叛不过是小事罢了!

    对于什么平叛的罗志学没啥兴趣关注,但是他对开发升龙周边的平原却是很有兴趣。

    这地方可是难得的好地方,虽然说红河洪涝灾害比较大,但是只要防洪设施做的好,那么完全有可能把当地开发为帝国新的粮仓。

    不过防洪设施投入比较大,而且后续新移民过去也需要时间,这事可以缓一缓,等过几年再搞。

    现在要搞新粮仓的话,还是得东北平原那边,那边的黑土地可是肥沃的很,而且地广人稀也没啥当地土著需要处理,用来安置移民并屯垦种粮是再好不过了。

    罗志学准备今年开始,再一次加大对东北地区开发的力度!

    东北,不是什么苦寒之地,而会是帝国的重工业基地以及大粮仓!

    第666章 两亿两亿六千万

    大楚帝国对东北地区的开发,自从在击溃东掳之后就一直在进行着。

    早期最开始的时候是组织各种屯垦,随后在当地发现了大量的优质铁矿以及煤矿以及其他金属矿产后,大楚帝国工业部在东北地区,主要是辽东省里投资建立了多家煤矿、铁矿以及去其他类型的矿产。

    同时建立了几个冶炼工厂,就地提炼当地的各种矿石,然后把大量冶炼好的生铁以及现在的熟铁通过海运运输到沿海各港口。

    随后又投资发展了若干机械产业,豆油,粮食加工,生产日用铁制品、机械设备以及去其他铁制品,以发展当地经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