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35节 (第3/3页)
说罗志学要搞什么布局之类的,纯粹是正常cao作。 毕竟如今大楚帝国里,不算军方的话,京畿方面光是正二品级别的机构,如各部、督察院、审判院、翰林院就有十多个,然后还有七八个独立,主官从二品级别的局。 地方上的巡抚衙署有三十几个。 这意味着光是正二品、从二品这两个级别的现任官员就有大几十个。 这还不包括一些加衔,或者位卑权重的部分重要职务。 如果算上正三品职务的那就更多了,京畿各种正三品司长、局长,地方布政使、省督察御史、税务厅厅长,省判官等等,那可是好几百号人呢。 如此多的高级官员,那么是正常人员调动每年也得调动一大批人,这些高级职务的调动都是需要罗志学拍板做决定的。 在大楚帝国里,可没廷推这么个说法,所有高级官员的任命都是罗志学独断,顶多就是让吏务部那边配合提供候选官员的履历质料而已。 虽然这样会让罗志学会把不少精力都放在人事调整上,但是即便如此罗志学也从来没有想过把把人事权力下放。 因为这关乎到最核心的权力:人事权。 罗志学作为一个皇帝,他是怎么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的? 他是如何让这个庞大的帝国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前进的? 制定了各项宏观战略后,是如何推动这些战略施行下去的? 他一天到晚也就是见见大臣,批阅奏折,开会,真说起来其实也没见他干啥事。更不会和某些穿越主角一样埋头搞各种研发,跑到前线和敌人打生打死,顺带玩一波特种作战,然后和敌国的女间谍玩一玩暧昧什么的。 蒸汽机的研发,他其实也就早期的时候提供了一些思路资料,具体研发工作还是那些科研人员搞的,他顶多就是在后面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仗更是将领们打的,罗志学一般都是在后头主持大局,往前线送人送武器。 当年和东掳干架的时候,罗志学连山海关都没靠近过,甚至连灭掉东掳后十几年,他都从来没有去过东掳! 说真的,东掳人都被帝国将士杀绝种了,但是直到如今他连东掳人具体长啥样还不知道,都没有亲眼见过鼠尾辫…… 在南洋都扩土千里,马六甲省都建立起来了,但是罗志学连大海都没见过几次,只是之前去松江府吴淞海军基地的时候,遥望过海边……甚至严格上来说,那都还不算是大海,顶多算是长江入海口,距离真正的海面还有几十公里呢。 所以说很多事情上,罗志学都没有亲力亲为,甚至很多事情都是臣子们报告上来了他才知道:哦,原来又打下了什么地方,又搞出来了什么新东西。 比如当初的铁肋木壳船,乃至现在的高压蒸汽机、火车这些东西。 罗志学知道铁肋木壳的时候,人家海军都已经做过好几次试验,都准备搞正式的试舰了。 罗志学知道火车研发成功的时候,人家广州机械公司都把火车造出来内部试验了好多次了。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统治着这偌大的帝国! 他是怎么通过统治的?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用人! 牢牢的把控住用人大权,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位置上,进而确保自己的统治牢固,确保自己顶下的各项宏观战略能够得到顺利推行。 如果战略推向不顺利,那么罗志学就会换人继续推行! 当然,有时候却是是战略本身不行,那么罗志学也会换个方向继续推进。 而这一切,都需要用人。 通过人事大权,让臣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做得不对直接换人。 就这么简单! 人事大权,在罗志学看来是比财政甚至军权本身是更重要的权力。 因为财政大权也好,军事大权也好,其实都是通过人员来掌控的,毕竟罗志学没办法直接管理庞大的税收财务体系啊,更没办法直接指挥一百多万将士啊。 他得有人帮他来管理钱袋子,帮他指挥军队。 这,又涉及到了人事权力。 因此,其他权利他都可以放开,哪怕是一些战略大事他都可以不参与,但是人事大权他一向来都是牢牢的抓住,不容臣子插手的。 当然,也只局限于正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免,连从三品这种级别的任免他也顾不上,毕竟人太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