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85节 (第2/3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喜欢看见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消失在自己的眼前! 郭全书一死,以后谁还能和他一起感叹当年在伏牛山上创业的艰辛以及吹嘘当年他亲自率军南征北战,奇袭襄阳,夺取整个楚北的勇武? 没有人了! 站在郭全书床边看了好一会,罗志学才是带着平静如水的表情离去。 不过谁都能看的出来,现在罗志学的心情很不好…… 临走前,罗志学还嘱咐了郭家人,好好照顾好郭全书。 万一有什么事的话,也务必第一时间告知与他。 然后又让郭家人安心,不用担心郭全书一死就人走茶凉,只要别犯傻,你们郭家的富贵至少还能保住百年。 侯爵原爵承袭三代,后面再加上减等承袭罔替,哪怕郭家子弟屁事不干直接躺平,光靠这一个爵位最少也能保住百年富贵! 当然,自己犯傻搞事,尤其是参与什么政治斗争玩站队的话,那么富贵能不能保住就很难说了,这种东西搞对了可能更进一步,但是输了结局也会特别的惨。 在大楚帝国里,臣子之间的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 就在罗志学去看望过郭全书后没多久,郭全书之子上报,其父郭全书于承顺二十七年二月十七日夜卒。 罗志学听罢消息后,沉默不语良久,最后亲自拟定了郭全书的谥号:文正! 这是文臣所能获得,最高等级的身后荣,没有之一。 这个谥号也是对郭全书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为官生涯盖棺定论: 大楚帝国二十多年来的文官第一人! 第737章 新旧交替的新时代 郭全书的死,并没有给大楚帝国的政坛造成什么实际的影响。 因为郭全书在承顺二十六年春天的时候就已经正式乞骸骨并致仕了,郭全书致仕所造成的动荡,在承顺二十五年冬天和春天时分就已经经历过了。 可以说郭全书从重病再到致仕,再到如今的病亡所引起的政治动荡都在罗志学的控制范围之内。 把负面影响降低到了最低。 而某种程度上来说,郭全书的病重致仕对于大楚帝国而言还是一件好事。 因为郭全书乃是开国功臣的典型人员,也是一大票的开国功臣里唯一一个在二十多年来都稳居高层的人员。 他就是一大票开国功臣的旗帜。 而他不倒,就意味着大楚帝国的政坛上,甭管是文官集团还是武将集团都还笼罩在旧时代开国功臣们的影响之下。 简单直白的说,开国功臣们挡着后来者的路了。 毕竟顶级政坛的位置是有限的,参务大臣就这么九个人,你不退下来,别人怎么上位? 以郭全书自己为例子,他一直都是分管吏治的参务大臣,兼任吏务部尚书长达二十多年……如果算上帝国成立之前的时期里,郭全书所担任的吏务处处长时期,那么郭全书已经把控大楚帝国吏治足足二十大几年呢。 这个时间段里,不知道多少人对此有所意见呢。 而类似郭全书这样的人其实还有不少,哪怕是承顺二十年后的几年里,大楚帝国的顶级官员群体里,第一代的开国功臣依旧非常多,并且身居高位。 也就是承顺二十年后,罗志学开始放任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的文武官员们对第一代的开国功臣发起最后的挑战冲刺。 这种情况才逐步改善。 等到了承顺二十七年的今天,大楚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参务院里,九名参务大臣,包括三名军方将领在内,全都是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的官员了。 如现任参务大臣,军务院委员,陆军参谋部部长,陆军上将黄金奎,他就是属于典型的第二代将领了。 说他是第二代将领,并不是说他年纪小……实际上他年纪不小,也是在统一战争时期就参军了,这个二代,指的是他的资历轻,上位时间短。 他在国内统一战争时期里,也就是持续从伏牛山骑兵到东掳灭亡的这一段时期里,呢,黄金奎只混到了少将而已。 中将这个军衔,那都是统一战争结束之后晋升起来的。 而他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