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当皇帝_第71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6节 (第2/3页)



    别跟我说重工业更好,钢铁什么的才是工业的基础,大道理谁都知道,问题是能不能做到。

    没有纺织业这种劳动密集产业赚来的外汇,你拿什么购置机械设备?没有机械设备,你练什么钢铁?

    近代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是怎么发展工业的?

    模式很简单的,一个是依靠他们自产的生丝,把生丝出口到美国等地赚取外汇。

    同时从印度等地进口棉花,然后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成为棉布,再出口到中国以及其他地方,赚取外汇后跑到欧美采购机械设备乃至战舰。

    生丝和棉布,这两大类的纺织产业支撑起来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工业源头。

    没有纺织业,近代时期的日本连机械设备都买不起,谈何发展重工业啊。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时期我们的工业模式也和日本高度类似,出口也是主要依赖生丝为主……而且双方是国际生丝市场上彼此的最大竞争对手,这种惨烈的竞争是即分高下也分生死。

    从经济角度来讲,近代时期中日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是彼此竞争的必然结果,商业竞争导致的战争,从清末时期一直延续到二战。

    哪怕是到了二十世纪后期,我们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是依靠纺织业以及其他低端的劳动密集产业生产产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打开国际市场进而获得外汇。

    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说的就是这个模式。

    而后头的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等国家,他们是摸着中国的石头过河,搞的也是同一套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优先发展纺织,电气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产业,利用人口红利积累工业化的资本。

    这种经济模式,用经济学家们的话来说就是:人口红利……

    用大白话说就是:出卖廉价劳动力!

    所以说什么人口红利的时候,别自豪……

    放在如今的大楚帝国身上,当然和原时空里的后进国家不一样,大楚帝国并不需要利用廉价劳动力去换取外汇。

    大楚帝国看重纺织业,看重的是其能够带动的大量就业,低门槛能够支撑更多地方的工业发展。

    至于出口赚取外汇这些东西……其实那只是顺带的。

    因为大楚帝国的一系列工业产品,其主要的市场都在国内,出口份额其实很小的……

    毕竟大楚帝国国内就有好几亿的人口,并且本身还是一个初步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城市人口规模巨大。

    这意味着消费市场极其庞大。

    哪怕是出口利润非常庞大的军工行业也是如此,军械出口看似动不动就好几倍的利润,但实际上总量相对于大楚帝国的庞大工业产值而言,其实很小的……

    大楚帝国的军工行业,主要靠的是国内军队自己的采购需求。

    比如海军,每年造那么多军舰,这军舰价格可是极为昂贵的。

    一艘六千三百吨满载排水量的应天级战列舰,海军采购价约为八十三万楚元。

    一艘两千八百吨满载排水量的锦州级巡洋舰,海军采购价约为四十五万楚元。

    一艘一千五百六十吨满载排水量的巴陵级护卫舰,海军采购价为二十八万楚元。

    这说的只是海军的三大类主力舰,此外还有大批量的其他军械装备的采购,陆军动不动就几千门火炮的订单,换装步枪的时候更是数以百万级。

    新型的二十三年式火帽击发步枪,光是步兵用的型号,就生产装备规模就已经达到了一百五十万支,此外还改装了一大批旧式的燧发枪。

    因此相对来说,军械出口虽然赚钱,但说白了也就是个零花钱,真指望出口赚钱,国内的一大票兵工厂早饿死了。

    同样的,纺织业也不例外。

    这是一个内部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