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8节 (第1/2页)
此时,朱翊钧已经绕过御案,又回到了隆庆身边。 隆庆神情中透露着几分疑惑,似乎没太明白朱翊钧最后那个问题的用意。 朱翊钧却跟没长骨头一样,靠在他身上,笑着问:“父皇,我讲的好不好?” “当然好!”隆庆揽着儿子大笑,“讲得太好了,父皇还没听够呢。” “那我回去多读些书,下次再给父皇讲。” “哈哈哈哈哈哈哈!”隆庆被他哄得乐不可支,“好!父皇就喜欢听你讲。” 今日进讲已经结束,张四维却没有告退,他还有事相求,那封奏疏此时正躺在隆庆的御案上。 于是,趁着隆庆现在被儿子哄得心情大好,张四维将自己的请求又说了一遍。 朱翊钧还奇怪呢:“张大人,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会生气吧。” 张四维诚惶诚恐,赶紧躬身道:“臣不敢,殿下请问便是。” 朱翊钧问道:“张大人籍贯在山西平阳府,回乡省亲,三五日肯定不够,三五个月,也未必能回来。那……你走了之后,你手里的事情谁做呀?” “……” 这问题问的,实在是很不给面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官员回乡省亲,又不是八百里加急,来回一趟就得好几个月,更别说在家中还得住上一段时日。 不管是翰林院、文渊阁还是六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大堆活儿要做,尤其是重录《永乐大典》,修《世宗实录》这种大工程,走一个人,那就得耽误好几个月的时间,眼看着进度就慢,那得拖到什么时候。 其实皇帝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但不会有人直接问出来,回乡省亲,那是探望父母,大明以孝治天下,凡是都以孝为先,这么问就显得很不近人情,传到那些言官耳朵里,说不得又要被骂。 但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满十岁,只是个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坦荡和真诚,丝毫看不出难为情。 张四维满面愁容,目光哀婉:“臣已有十年没有回乡省亲,上次回去是为母亲守孝,家中还有老父,实在日夜惦念。”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哽咽着说出来,朱翊钧觉得再说下去,他似乎就要潸然泪下。 朱翊钧看他这一脸哀怨,心道若是张先生或者申先生露出这样的神情,肯定好看,张大人…… “张大人,你别哭呀!我就是问问,没说不让你回去。” “……” “就是!”隆庆说道,“张四维回乡省亲,赐白银二十两。” 张四维赶紧跪下谢恩。 朱翊钧觉得他在这个时候提出回乡省亲,绝对不只是惦念老父亲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转念又想起前些日子,他去过一趟文渊阁,那时候他就看出这位张大人似乎不太高兴。 朱翊钧又想起那时候徐阶刚走不久,便自然而然的以为张四维也是徐阶的学生,他此时要回乡省亲和徐阶有关。 毕竟连李春芳也想要请辞。 说起李春芳,朱翊钧又想起个事,在一堆奏章中翻找了一阵,果然看到一封李春芳呈上的奏疏。 “难道真要走?” 他翻开一看,乐了,李春芳请辞的竟然是——鼻衄。 所谓鼻衄,就是流鼻血。 第118章 朱翊钧问隆庆:“…… 朱翊钧问隆庆:“父皇,你同意李阁老的请辞了吗?” 隆庆答道:“没有。” 朱翊钧又问:“为什么?” 隆庆说道:“李春芳老成持重,为人恭敬、谨慎,从不气势凌人。在内阁中,论议平正,也不说偏激话,朕想再留他一些时日。” 朱翊钧想了想,他爹对李春芳的评价倒也算到位,再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混日子吗? 那日他在直庐外,听张先生的意思,却有让李春芳早日致仕,腾位置的意思。 想来也不错,既然不能大刀阔斧做出改变,不如早早让贤。 不过,这一点他爹和他爷爷一样,喜欢这样温吞的老实人。 隆庆问朱翊钧:“钧儿,刚才你说光武皇帝说的那句……” 朱翊钧立刻说道:“吾方自思之。” “对对,说这是对臧宫的警醒。” “对呀。”朱翊钧说道,“光武皇帝询问他的意见,他却不考虑光武皇帝的想法,只顾表达自己好战的思想,那下次光武皇帝再与群臣议事可就不叫他了。” 隆庆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每天的日讲,他都当任务来完成,从不深究每个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他儿子倒是把每个人的想法,话里有几层意思分析得头头是道。 朱翊钧毕竟从小在嘉靖身边长大,嘉靖处理朝事从不避着他,潜移默化中,他早就已经养成了帝王思维。 立秋之后,天气非但没有凉快,秋老虎反倒更加猛烈,屋里屋外闷热难当。 朱翊钧一口西瓜,一口葡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