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读书人_第八十九章:大型社死现场,许清宵入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大型社死现场,许清宵入京 (第5/7页)

面圣,毕竟面圣是需要等皇帝召见自己,自己主动过去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见各位国公。

    安国公、齐国公、信国公、李国公、还有徐国公,一共有五位国公邀请自己过去坐一坐。

    第一个肯定是要去安国公家中,毕竟安国公在朝堂帮了自己不少,无论出于任何目的,自己必须要过去感谢。

    齐国公和信国公,早些日子已经邀请过,这次又发来请帖,也不可能不去。

    至于李国公和徐国公,许清宵未曾接触任何,只是这次送来了帖子罢了。

    大魏王朝一共有九位国公,抛开最开始的六公,后面的三位国公,都是跟随武帝北伐赢得的地位。

    这三位国公分别是,卢国功,恒国公,越国公。

    也是这三位没有给自己发来请帖,没有发来请帖许清宵倒不觉得不受尊重,反而这是常态。

    再者若是真发来了请帖,同时被九位国公青睐,也不是一件好事。

    别看都是武官,可武官也分细小势力,如今抱成一团为的是什么?为的不就是北伐吗?

    毕竟盛世文官,乱世武将,若能北伐,他们也可以为后代子孙建立更多功勋,也可以让后代子孙去建立功勋。

    自大魏建国初始,只有三个国公可以世袭罔替,可如今过了几百年,这三位国公后人全没了。

    自此国公爵位,都不能世袭罔替,后代人层层递减。

    武将爵位,靠的就是打仗,太平盛世那就是文官天下,所以这帮武将集合在一起,图谋的是什么?

    北伐功勋罢了。

    当然也有仇恨在其中,这一点不可否认,可更多的还是功勋,一旦儿孙有了功勋,老一辈的人也就可以安心走了。

    最起码五代不会有任何差池,这也是为何武将们非要主张北伐的原因,涉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哪怕明知道不适合北伐,可还是坚持。

    但北伐能不能成,现在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自然武官集团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手准备是可以北伐,那就去建立功勋,一手准备是不可以北伐,就必须要做好方方面面的考虑了。

    所以得到九位国公的青睐,并不一定是好事,没了北伐,这武官直接的利益争斗也会瞬间暴露出来。

    至于文官就更别说了,一直打压北伐之策,明面上为的是天下百姓,可实际上还是为了权力,一旦不打仗了,大魏彻底进入休养状态,那接下来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就是文官来处理。

    武将直接边缘化,该养老的去养老,该安享晚年的去安享晚年,后代子孙去军营随便混,等有需要再喊你们回来。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而自己,现在面临的就是一件事情。

    主兵伐!

    亦或者。

    主休养?

    毫无疑问,自己肯定是主张休养生息,国家经济回暖才是王道,可这番话绝对不能说出去,一说出去,整个武将集团要来找自己麻烦了。

    本来就得罪了儒官一脉,现在要是把武将一脉也给得罪了,那就没必要玩了。

    加入东明会也于事无补,以目前情况来说,只要北伐之事不盖棺定论,那么东明会就没什么很大的奔头。

    想闹也闹不起来,不如安安心心养精蓄锐,等北伐之事盖棺定论,他们再跳出来蹦跶。

    再者东明会也不蠢,不会拉拢一个被文武针对的官员入圈,剩下最后一股势力就更别说了,本身就是小透明,就算想保自己也没用。

    总而言之。

    言而总之。

    想要在京城真正稳住跟脚,就绝对不能表现的太明显,必须要循序渐进,先稳住跟脚,再来慢慢展示才华,绝对不能浪。

    许清宵心中自语。

    朝堂上的争斗很明显,北伐,武将强,文官凉,不北伐,武将凉,文官强。

    事关两大势力的未来兴衰,肯定是极为激烈,自己这种没有人脉背景的,绝对不能乱说话,也不能乱站队。

    哪怕自己真的主张休养,也不能说出来,要隐晦隐晦再隐晦。

    说直接点,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官场上的事情,自己不是很懂,但人情世故方面,自己还是熟练。

    想到这里,许清宵不由笃定了主意。

    一个时辰后。

    来到了一处驿站,许清宵下了车,在驿站中简单用膳,几斤牛rou是标配,一桶米饭也是标配,不过文人要有文人的样子,许清宵吃走了两拨客人,最后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下,回到了车里。

    京道比较安全,而且道路修建也极其不错,千里马疾驰,并没有任何颠簸感。

    回到车内。

    许清宵打算躺着睡一觉,一觉醒来估计就到了京城。

    只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