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2、右座番外口蜜腹剑(下) (第2/4页)
方了解了自己所有的路数。 “可是,我还是看不起你。”张九龄冷冷的瞥了他一眼,就要转身重新上轿,却在掀起轿帘的最后一刻,微微回了首。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凭借阴谋诡计口蜜腹剑成事之辈,早晚毁在自己的野心里。” 李林甫目送着张九龄可以称得上是破旧的车马离去,慢慢的抬袖,喝光了那一杯酒,其实,在这场博弈里,最终的执棋者,又何尝是区区的他或者张九龄呢。 同时,一直专营漕运之道以解决长安缺粮问题的裴耀卿,也因为他的方法并未行之有效从而一同罢相,只是不似张九龄贬官外放而是升任做了二品尚书左仆射。 而李林甫,则出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他将自己从东宫、殿中省,国子监,御史台一路到三省六部以来所有的经历整合起来,开始在这个舞台上,完成他改革官制的举措,并组织编写唐六典,声望和地位同时也在稳步推进。 然而,无论是皇帝还是李林甫自己,谁都没有想到,他这个出生并不算高贵,又不是科举出身的宰相,居然在不知不觉间,大权独揽,威势日重。官员无论文武,见面皆敬称一声“右座”,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甚至国子监监生们为了迎合他的意思,还专门为他在国子监外立碑记功,不过,李林甫却并没有“领情”,反倒脸色极差的喝止了诸生,令人连夜凿刻,毁掉了那石碑,并对监生道:“立碑记功是圣人的事情,我李林甫何德何能能够享受如此待遇?” 这样的局势,是好还是不好? 他一袭紫衣金鱼袋,从容走过含元殿前的汉白玉石阶,夕阳西下,那片血红尽染巍峨的殿阁屋宇,恢弘之下,不详的意味隐约可闻。 因为原先废太子之事,他完全站在皇帝那边,却揣摩错了圣意,以为寿王当立,遂全力支持寿王,不想惠妃早死,忠王改名李亨,坐上了太子之位。然而,风波并未真正过去,太子妃韦氏母族过于强大,再次引起皇帝的忌惮,他这个原就和太子一脉算得上有些旧怨的宰相,自然担任了先导,不遗余力的打压东宫,李亨惧怕于相权的咄咄逼人,主动和韦妃和离,并迎娶了父皇欣赏的张氏为良娣。 皇帝眼见太子被打压到了这样的份上,以为他也学乖了,遂撤手不再继续,却也彻底将李林甫推到了东宫的对立面,甚至可以说,这两者,成了不死不休的敌人。 加上现在,杨钊借妹得宠,隐隐有了取而代之之心。 他默默的走下最后一格阶梯,转身回望着含元殿的庞然体型,嘴角慢慢的挑起一个冰冷的笑容,善泳者溺,善骑者堕……么?皇帝纵然可以玩弄手段翻云覆雨,他李林甫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倒要看看,这盘棋下到现在,究竟最后的赢家会是谁。 自从杨贵妃得宠,皇帝已然多日不朝,政务劝劝交由宰相处理,百官在殿内等候许久,却不见右座的身影,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才在殿门外瞧见一个紫衣玉笏的高挑身影慢慢走来。 “右座!”百官皆拱手为礼,一时间大殿里寂静无声,谁也没敢继续议论纷纷。 李林甫缓缓的走上殿来,长长的紫色衣裾被风吹起旋即落下一个干脆利落的弧度,他面色如常和官员们议政,末了,踱步到谏官面前,扬唇笑道:“当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百官顺从圣意尚且不及,何需谏论耶?”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眸光掠过那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眼底就带了三分的寒意,继续道,“诸君可曾见过外面那些立仗马?它们整日默不作声,便能得到上等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 看到大多数人脸上出现惊惶之色,他便低垂着眼,整了整衣角,唇角的弧度越发上扬:“它们就会被拖出去,就算再想不乱叫,也没有那个机会了。” “我等……恭听右座教诲。”御史中丞率先哆哆嗦嗦的朝他一揖到底,从此,万马齐喑,御史台除了沉默外再无他用。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帝借着他的手除掉了李瑛三人,赶走了张九龄打压了文学一派,又将东宫太子的党羽全数剪除,顺带牵连了信安王等战功赫赫的宗室,现在却暗中扶植了杨钊,显然已经容不下他,如今贵妃椒房独宠,枕边风不断,而他一心扶植的寿王却形同半个囚犯,被软禁在十王宅里,不能随意走动。表面上看,圣眷大部分是在杨家那边,不过,他好歹大权独揽了这么多年,对整个朝廷的机制人员了如指掌,那杨钊不过一个市井小民,不学无术,只会些逢迎拍马的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