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7节 (第3/3页)
想到她当年一个人先来白龙港时那青涩的样子,金卫国暗暗感慨时间过得真快,不禁问道:“咸鱼今天有没有打电话?” “打了,中午打的,他和小龚刚到深圳,说案子不复杂但想彻查比较麻烦,确切地说比较敏感,没十天半个月估计回不来。” “有多敏感?” “那边把骗外地人去培训当作一个产业,搞地方保护主义,涉及的部门多,利益比较复杂,所以比较棘手。” “他有没有把握,能不能拿下那帮骗子?” “应该有几分把握,不然也不会从髙州一路追查到深圳。”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好,但那么多人去广东打工甚至经商,治安也比较乱。 金卫国有些担心,喃喃地说:“人生地不熟的,他怎么查呀。” 韩向柠并不担心,禁不住笑道:“三儿在那边虽然没熟人但有朋友,良庄建材机械厂去年不是来过一个副厂长么,三儿去年帮人家介绍过业务,良庄的卢书记一直记心上,请良庄建筑站在深圳搞工程的项目经理接待的。” “是吗?” “良庄在那边不但有工程队,还有一个部队领导和一个安徽省哪个市的驻深办主任,三儿和小龚就住在那个市的驻深办。去特区要办边防证,边防证都是人家帮着办的。” “这么说良庄的那个书记神通广大!” “良庄出人才,走出去好多地方干部和部队领导,人家都很尊敬卢书记,卢书记打个电话人家肯定帮忙。” …… 第322章 团结的良庄人 良庄出人才,韩渝早领教过。 但只有出来了,才知道良庄人有多么团结。 乘坐良庄建筑站在特区的刘经理提供的桑塔纳,跟着十六个从髙州过来上班的学生跑了一天,刚回到安徽省庆安市驻深办,就被等候已久的刘经理拉到一家酒店,说在特区的老乡听说老家来人了,要给他这个假老乡接风。 盛情难却,跟着刘经理赶到酒店包厢,相互介绍了下,赫然发现在特区的良庄人真不少。 职务最高的当属庆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驻深办徐主任,但最具影响力的却是深圳市建设公司一个分公司的李副总。 李总跟徐主任一样是军转干部,原来是基建工程兵。 1983年9月份,两万多基建兵集体转业,以支队为单位成立公司,团转为分公司,营转为工程队,连则负责工程段,是打响特区建设的第一批拓荒人。 回忆起当年,李总感慨万千:“我们刚来时这里就是一个小渔村,到了火车站,一下车,广场周围都是坑坑洼洼的,污水横流,一片荒芜,路上看不到本地的年轻人,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我们当时驻扎在现在的市政府大楼附近,当时‘路通、水通、电通’这三通都没实现。我们到这儿的第一个晚上,没水,做不了饭。附近群众很热心,让我们先用他们家的井水,这才解决了做饭的问题。 结果吃饭问题解决了,睡觉时又遇到波折。那会儿没房子,只能用竹子搭工棚,我们营的战士躺下之后,竟然发现有蛇钻进了被子,可见那会儿特区有多荒芜。” 李总的爱人钱大姐也是良庄人,很早就随军,当年跟李总一起来的。 想到刚来时的艰苦,用带着nongnong良庄口音的普通话说:“现在的竹子林一带,九千多基建兵在山坡下搭棚子,一个排四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棚子里,平时热得要死,一下雨,山坡上的泥水就冲到床底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